4月4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清明節特別活動在位于市北區中韋文創產業園的青版教育校區火熱開展。青版財經小記者們齊聚一堂,深入體驗非遺漆扇工藝,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次活動將清明節的深厚文化底蘊與非遺漆扇技藝巧妙融合,為小記者們帶來了一場難忘的文化盛宴。
小記者們拿著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主講人蘇老師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為小記者們講解了清明節的由來與歷史典故。清明節,這個兼具自然節氣與人文節日雙重屬性的傳統佳節,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是 “寒食節” 的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融合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豐富習俗,并于唐代正式確立。祭祖掃墓,作為清明節最核心的習俗,體現著中華民族 “慎終追遠” 的文化精神;而在仲春時節踏青,放風箏、蕩秋千,寓意著祛除晦氣、迎接新生;青團這一清明節標志性食物,用艾草汁與糯米制成,包裹著豆沙、芝麻等餡料,既象征著春日的生機,也飽含著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祈愿。
蘇老師講解了清明節的由來與歷史典故。
蘇老師介紹漆扇的制作方法。
小記者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認真聽講的小記者們。
緊接著,老師帶領小記者們走進非遺漆扇的奇妙世界。漆扇,以天然大漆為原料,其歷史可回溯到漢代。起初,它是帝王貴族彰顯權力與地位的儀仗器物,而后逐漸走進民間,成為文人雅士風雅情趣的象征。大漆工藝作為中國傳統非遺技藝,已有8000多年歷史,《說文解字》中 “漆如水滴而下” 的描述,生動展現了其流動性與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傳統大漆工藝極為復雜,需歷經裱布、刮灰、髹漆、打磨推光等十余道工序,部分作品還會鑲嵌螺殼或金箔,耗時長久,匠人需經過嚴格訓練,傳承難度頗高。
而當代流行的 “漆扇”,作為大漆工藝的現代簡化版,融合了水拓畫原理,“以漆為墨,以水為畫”,將稀釋的大漆顏料滴入水中,通過攪動或吹氣形成獨特紋理,再讓扇面吸附圖案,兼具隨機性與藝術性,成為人們體驗傳統文化的熱門選擇。
老師展示漆扇的制作過程。
小記者學習調色。
理論學習結束后,便迎來了小記者們最為期待的環節 —— 親手制作漆扇。工作人員為每位小記者分發了空白扇子、全套制作工具及漆桶漆料。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在老師的指導下,迫不及待地開啟創作之旅。他們先選取自己喜愛的大漆顏色,仔細地將漆料搖勻,認真思考主次配色。隨后,他們將漆料滴在水面,用小棒輕輕攪拌,讓顏料自然散開,繪出美妙的圖案。接著,把扇面旋轉著緩緩浸入水中,輕搖著帶出波紋,不一會兒,扇面上便留下了斑斕的水波紋路,一幅幅獨一無二、充滿 “中式寫意” 風格的漆扇作品就此誕生。
在吳老師的幫助下,小記者制作漆扇。
小記者在制作漆扇。
除了漆扇制作,活動還安排了石膏小娃娃填色環節,為此次活動留下一份特別的紀念。最后,小記者們拿著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留下了這美好的瞬間。
小記者們在石膏娃娃上涂色。
此次青版財經小記者清明節特別活動,將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有機結合,不僅為小記者們帶來了歡樂,更讓他們在實踐中領略到傳統工藝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興趣與責任感。相信這些小記者們會成為傳承文化的小小火種,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