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第65個“世界氣象日”的到來,3月16日,青版財經小記者滿懷期待地走進青島市氣象臺,開啟了一場氣象探秘之旅。
小記者合影留念。
小記者積極舉手采訪
青島市氣象學會秘書長耿敏歡迎小記者的到來。
活動伊始,青島市氣象學會秘書長耿敏熱情迎接了小記者。她簡要介紹了活動流程后,特別提及3月23日便是第 65 個 “世界氣象日”?!笆澜鐨庀笕铡?設立于1960 年,由世界氣象組織主導,每年都會依據全球氣象形勢與挑戰確定獨特主題。今年的主題為 “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早期預警在應對極端天氣、降低生命財產損失上起著關鍵作用,意義重大。
青島市氣象臺預報科副科長王倩博士介紹氣象知識。
在二樓的預報會商室,青島市氣象臺預報科副科長王倩博士揭開了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的神秘面紗。王倩博士介紹說,天氣預報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需要大量精確的數據和精密的計算。在數據收集環節,工作人員運用高空探測、地面監測、氣象衛星、海上浮標站、自動氣象站等多種先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大氣的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等關鍵數據。這些數據就像是天氣預報的 “原材料”,為后續的分析和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
認真聽講的小記者。
小記者了解氣象災害方面的知識。
收集完數據后,強大的計算機便開始發揮作用。通過復雜的氣象模型和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計算,以此判斷氣壓、云層、洋流、降雨、風力等天氣變化趨勢。
小記者了解青島的天氣特點。
王倩博士還介紹了青島的天氣特點:“咱們青島地處沿海,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洋對氣候有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進而形成了‘春遲、夏涼、秋爽、冬長’的顯著季節變化特點?!?/p>
小記者采訪王倩博士。
說到 “春遲”,入春后,青島氣溫回升緩慢,與內陸城市相比,不會短時間內迅速升溫。春季初期寒意較強,花草樹木發芽、開花時間晚,青島的櫻花通常四月中旬左右盛開,農作物播種和生長時間也相應推遲。提及 “夏涼”,夏季青島盛行東南風,溫暖濕潤的氣流帶來清涼舒適,海邊涼爽的海風帶走夏日燥熱,與同緯度內陸城市相比,夏天相對涼爽宜人,平均氣溫低3℃-5℃,這吸引了大量游客避暑。對于 “秋爽”,秋季青島空氣濕度逐漸降低,干爽宜人,天空湛藍,云朵潔白,是外出游玩好時節,八大關景區楓葉變紅,銀杏葉金黃,如置身絢麗秋日畫卷。最后談到 “冬長”,從氣象學意義上,青島冬季開始早結束晚,每年十一月初進入冬季,持續到次年三月底甚至四月初,人們需長時間穿厚冬裝,但因海洋調節,冬季氣溫相對溫和,一月份平均氣溫能保持在零下2℃左右,比同緯度內陸城市高一些。
氣象主播張霞老師帶領小記者參觀了氣象演播室。
小記者在氣象主播張霞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氣象演播室。一進入演播室,小記者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同時也產生了疑惑:每天在電視里看到的天氣預報,氣象主播背后是清晰的天氣地圖,可這里卻只有一塊藍色的墻壁。帶著這份疑惑,小記者認真聆聽張霞老師的講解。原來,天氣預報錄制采用的是先進的 “摳像” 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將主持人從藍色或綠色背景中分離出來,再與提前制作好的氣象地圖或其他背景進行合成,從而呈現出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效果。張霞老師還特別提醒,由于摳像技術的特性,主持人在錄制節目時不能穿藍色衣服,否則電腦系統會把藍色自動去除,導致主持人在畫面中 “消失”。
小記者參觀氣象演播室。
演播室里的直播艙。
隨后,小記者在剛建成的青島氣象文化科普園,了解了我國氣象先驅們在艱苦條件下為氣象事業奠基的不易。通過展覽,大家知曉了中國氣象學會從創立之初便積極推動學術交流、助力行業發展的歷程。
小記者和家長了解中國氣象學會的歷史。
小記者了解青島歷年的溫度變化。
一上午的參觀、學習和交流,小記者收獲滿滿。他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氣象知識,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還感受到了氣象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此次活動,不僅為小記者打開了氣象科學的大門,也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種子。相信在未來,這些小記者們會帶著這份對科學的熱愛,不斷追求知識,為探索自然奧秘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