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量化基金處于風口浪尖上。每當市場大跌,量化基金都要“背鍋”。最近的一次,8月28日A股表現不及預期,量化基金是“砸盤元兇”的爭論再現。
在各方論戰中,9月1日,兩個程序化交易新政頒布:《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分別簡稱《報告通知》《管理通知》)。
量化基金首當其沖,分析人士認為,部分私募高頻量化基金或受影響,量化基金將如何應對?
風波
8月28日,A股主要股指表現不及預期,有分析人士認為量化基金是“砸盤元兇”,因此量化投資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回顧這一事件,起因是8月27日,利好政策集中落地,印花稅減半征收、IPO收緊、規范減持以及降低兩融融資保證金“四箭齊發”。投資人迫不及待等待第二天A股“滿堂紅”。
8月28日,A股確實如約迎來一個滿屏漲停的壯觀開局,上證指數一度上漲超5%。但很快A股高開低走,截至當日收盤,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當日漲幅均收窄至1%附近。
當天一篇《量化基金是今天砸盤主力軍》的文章,揭開了資管圈誰是“砸盤元兇”的論戰。
該文章的大意是,8月28日A股“開盤即上漲5%、大量個股開盤上漲7~8%以上”的盤面,觸發了量化交易系統的賣出指令,龐大的量化基金成了當天最大空軍,是砸盤主力軍。
接連三四天,社交媒體出了一系列激烈爭論文章。
兩大論戰派:一派是《量化基金是今天砸盤主力軍》為代表,認為量化基金是市場大跌的“元兇”,量化交易收割大量弱小的散戶股民。
另一派是量化私募大佬,他們集體駁斥“量化砸盤論”。
代表人物如九坤投資創始人王琛、靈均投資董事長蔡枚杰等,他們在8月28日夜間轉發了一篇“量化才是大A脊梁”的相關文章,并配文:“中國量化已經承受了太多莫須有的惡意,說量化砸盤純屬無知”,“永遠滿倉的中國量化基金,才是大A的脊梁?!?/p>
8月29日上午,靖奇投資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文章《對不起,是量化的錯!》稱:“我們是量化,我們是最堅定的做多者,永遠滿倉熱淚盈眶,不背鍋?!?/p>
同時,準星量化創始人汪沛聯合幾名百億量化創始人,向全國政協、證監會實名說明自己8月28日當天的實際操作,并表示量化基金不會執行如此大規模的激進賣出。
汪沛稱,基于周末(8月27日)降低印花稅等多項利好政策,他在8月28日盤前評估了A股市場大規模漲停的可能性。但當天9:25開盤集合競價結束后,他發現關注的4450只股票中,只有23只以漲停板開盤,占比0.517%,遠遠低于預期。
“量化基金是不會這么激進賣出的,只會細致拆單、緩和而均勻地賣出一籃子極其分散的股票?!蓖襞嬲f,根據以往經驗,他認為這可能是游資拉高出貨的慣用手法。
百億量化私募聚寬投資也撰文稱,目前A股最主流的量化產品,是指數增強和市場中性產品。以聚寬為例,指數增強產品的規模,約占公司總管理規模的85%。這類量化選股策略幾乎都是滿倉運行。
“指數增強策略,每天的賣出和買入都同時進行,不管賣出了多少,一定會買回來同等金額的股票,盡力避免暴露beta敞口,始終保持總倉位不變?!本蹖捦顿Y稱。
來自公募的量化基金經理也持相同看法。西部利得基金主動量化投資總監盛豐衍表示:“近幾年量化基金業績頗為亮眼,正是因為其逆勢交易的特性,股票投資是通過低買高賣獲取收益的,量化的存在降低了市場波動,在熊市中增強了市場抵御極端狀況的韌性,在牛市中把瘋牛降速為慢牛?!?/p>
記者采訪大量的公私募量化和研究人士,他們都不認可量化是“砸盤元兇”的說法。
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認為,A股市場表現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復蘇不如預期,消費、出口和投資表現不佳,資金外流,比如北向資金8月凈流出創歷史單月新高。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解釋,總有投資者質疑指責量化,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量化近年來規模擴張較快,“樹大招風”,尤其在震蕩市場中賺到了錢引發質疑;二是某些游資使用量化交易,尤其是程序化交易,的確讓投資者受損;三是量化模型不透明、不公開,外界并不知道量化采用的是何種模型、何種策略,從而引發市場的各種猜測;四是,國內量化模型趨同性較高,存在同漲同跌的風險。
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表示,“量化交易不會加劇波動,反而會給市場帶來流動性,有助于平抑市場波動?!?/p>
他解釋,如果大盤向上波動過大,比如8月28日的市場,量化交易會執行賣出指令,助推市場回到歷史正常波動水平上來;相反,如果大盤向下波動過大,量化交易也會執行買入指令,助推市場回到歷史正常波動水平。
“目前,執行量化交易策略的資金已經超過1萬億元,而兩市每天的平均成交額已經降到1萬億元以下,因此量化交易對A股市場短期趨勢的影響越來越大?!?/p>
龍舫認為,私募量化基金作為市場上越來越重要的交易力量,有必要對其加強監管。需要針對量化策略的交易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監管措施,發揮其活躍資本市場的交易優勢,同時避免其對短期市場走勢的過度干擾。
新規
在量化是否“砸盤元兇”的熱烈爭論中,9月1日,證監會指導上海、深圳、北京證券交易所制定發布了《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分別簡稱《報告通知》《管理通知》),將于2023年10月9日起同步施行。
這兩個通知的核心內容是將對程序化交易投資者的證券交易行為實行實時監控,對四類事項予以重點監控,包括:一是交易所業務規則規定的可能影響證券交易價格、證券交易量或者交易所系統安全的異常交易行為;二是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行為;三是多只證券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明顯異常,期間程序化交易大量參與的;四是交易所認為需要重點監控的其他事項。
配套的兩個文件,一個《管理通知》,針對券商和交易所;另一個《報告通知》,針對程序化交易的參與者,被認為主要是私募量化,重點是對高頻交易作出額外報告要求。
有業內人士估計,當前我國量化交易總規模約1.5萬億人民幣(含公募保險資管等所有參與者),交易量大概占全市場的15%-20%。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兩個程序化交易的文件,確認了程序化交易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同時認為股票程序化交易有潛在風險所以需要規范化管理。
百億量化私募黑翼投資認為,《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肯定了程序化交易在提升交易效率、增強市場流動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程序化交易投資者報告制度的落地實施,相當于程序化交易被納入合理合法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將推進程序化交易更加規范,提升量化行業的整體監管透明度,還能打擊‘假量化’和利用程序化交易進行的違法違規交易行為,長期有助于促進量化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焙谝硗顿Y表示。
另一家百億量化私募因諾資產表示,此次監管對于程序化交易的監控,對未來量化投資的發展起了很好的規范作用,利好于量化投資的長期發展。
應對
程序化交易的新規之下,量化基金后續發展再次進入聚光燈下。
其中,重點監控對象特別提及,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行為。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部分以高頻交易為主要投資策略的私募基金或受影響,但程序化交易新規對整個量化基金影響不大。
有私募量化人士告訴記者,對程序化交易加強監管之下,“高頻交易需要調模型,比如每天的交易頻次,以及各種參數,調完之后還是按照那些策略和因子賺錢,照樣做,只是交易頻率、交易動能、交易量沒有以前那么高。但現在是熊市,本來就會有所下降?!?/p>
上述私募量化人士表示,熊市時,量化的兩大策略——指增收益做不出來,對沖市場中性策略收益也會降低,因而量化收益會有所降低。如果限制高頻交易,可能進一步使部分高頻量化產品的收益降低,比如假設此前熊市收益10個點,程序化交易限頻后可能降至5個點;假設牛市30個點收益,程序化交易限頻后可能變成20個點之類。
一位涉及量化的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部分高頻T+0交易可能會受影響。這部分T+0受限后又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公募或者券商的融券業務,就是說有些券商或者公募基金持有一些標的,他們通過券商渠道融券借出去給量化基金做T+0業務,一年大概賺五六個點,比如在大股東減持或定增時市場往往存在套利機會。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程序化交易的新規之后,部分高頻量化減少活躍度,對市場倒不是壞事,這部分高頻量化私募賺錢少了,也就是“韭菜”少虧錢了,交易量減少也少交了印花稅。
上有政策,是否會“下有對策”?
“現在大家在避風頭,但過后高頻交易可能會再重現江湖,方法只是對模型做些修改,比如,規定重點監控一個產品和一個機構的程序化交易頻次——‘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行為’等,以后這部分可以由一個分成多個私募機構或多個產品做程序化交易,這樣就降低了單個產品或單個機構的程序化交易頻次,操作和以往類似,只不過肯定沒這么方便?!庇兴侥既耸刻寡?。
在程序化交易新規頒布后,百億私募黑翼資產表示,“旗下各基金產品均已嚴格按照監管要求提供了產品及交易信息,所有交易行為均符合監管要求。未來我們將繼續用實際行動嚴格落實程序化交易制度要求和監管安排?!?/p>
另一家百億量化私募因諾資產表示,此次新規涉及的細節,主要是“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以及“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這其中涉及到的風控指標,如每秒報撤單筆數,單日報撤單筆數等,一直是公司自動化交易系統的風控指標之一。此次,監管明確了這些指標的具體數量,更加有利于我們根據監管的規定明確設定相關指標的風控規則。
“作為資本市場活躍度催化劑的量化基金,新的監管規定為行業帶來更高的合規標準,有助于提高行業透明度和風險管理水平,推動量化投資長期發展,更好地服務中國資本市場。我司一直視合規運作為生命線,會持續關注監管最新要求,并持續做好投資者溝通和服務?!币蛑Z資產表示。(記者 龐華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