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在我國1.5億市場主體中占比超95%的中小企業在促進增長、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值第六個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6月27日-28日,“全國首場‘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大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成功啟動。
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樣板間”
2022年,對中小企業而言,是充滿不確定的一年。
疫情反復、全球能源市場加劇波動,供應鏈瓶頸難以破解......無一不使中小企業所受考驗遠超預期。因此,如何全方位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賦能蓄力,激發其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已成為實現經濟長期向好的重中之重。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要通過開展大企業攜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活動,引導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發布采購需求,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深化拓展供應鏈合作關系。
擁有200多萬戶市場主體,其中民營市場主體占比超98%,其中絕大部分民營企業為中小企業?;盍κ愕氖袌鲋黧w的背后,此次全國首場“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大會選擇在青島召開,是對這座城市寄予的深刻期許,亦將為青島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樣板間”,以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的新生態。
產業賦能 海創匯、中小企業“攜手共行”
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大企業帶動引領是關鍵。對于穩鏈強鏈的龍頭企業而言,其本身具有深厚產業背景,聚焦于自身所在產業鏈進行布局,更有能力識別出在細分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和技術壁壘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其帶來從技術到資本、從訂單到資源的多維度要素支持。
海創匯董事長劉長文介紹,作為海爾集團搭建的開放的大企業創新創業平臺,海創匯深知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關鍵在于要建立一個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高速通道和基礎設施平臺,以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和人才鏈的全方位融通。
以場景共創為切入,在海創匯打造的大企業開放式創新體系中,除海爾集團的鏈主企業需求外,更多的大企業也在將場景開放出來。中國金茂在住居科技的需求,蒙牛集團的食品科技產業鏈需求,實現大企業產業鏈需求和中小企業的創新技術快速匹配和高效聯通。
大企業開放資源賦能、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協同發展,目前,海創匯已發布了《大企業共享創業平臺的標準》,廣邀30多家大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共創融鏈固鏈的新生態。
科技賦能 鍛造數字化平臺服務能力
區別于傳統加速器,海創匯優勢不僅在于大企業資源共享平臺的融通性,更體現在平臺所具備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建立創業大數據平臺,海創匯通過人工智能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商業計劃AI測評、“專精特新“在線測評、AI在線導師等多項精準服務,吸引了來自全球的4000多個創業項目,重點加速項目360多個,總估值達到3000億,并在全球12個國家布局了40個孵化器,從而在服務全球創業者的多年積累中鍛造出自身的服務能力。
堅持打造“有根創業”模式、發揮大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的同時,海創匯亦在不斷地推動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產業、資金、人才、科技等各類創業要素互動耦合的創業創新生態圈,逐漸成長為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工信部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公共服務示范平臺。
資本賦能 金融活水“流向”專精特新
在開放產業資源、推動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供應鏈體系的同時,海創匯助力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另一加速模式是利用資本賦能。
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產品更新......對中小企業來說,走高質量的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離不開資金的扶持。以“即刻路演”為平臺,海創匯打造的生態投資模式搭建了“元宇宙”直播廳和“企業名片”,使入駐企業可實時對接投資機構。在80余場、420個專精特新企業路演中,109個企業通過投融資路演平臺獲得融資,對接成功率達27%,實現了金融資源供給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高效匹配轉化。
以華天軟件為例,其自主研發的三維CAD軟件是企業“技術自持”所在,實現了本領域工業軟件的國產化替代。但高技術門檻的另一面卻是投入周期長,回報不確定的難題。在華天軟件2021年完成的A輪近億元融資,B輪1.8億元人民幣融資中,海創匯以資本的力量為其注入技術迭代的新動力,構建起科技創新與金融體系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涵蓋1000多家投資機構、100多家研發、400多家企業服務機構,累計服務4000多家中小企業,并提供高效的人力資源、財務、法律等共享服務,多層次的資源供給,使中小企業在海創匯的助推下獲得了需求和優質服務資源的直接對接,更將為青島大中小企業的融通創新生態的構建提供共同提升、協同發展的常態化交流渠道。
以“全國首場‘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大會”的成功召開為契機,下一步,海創匯將以精準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為引領,持續探索“有根創業”加速模式,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貢獻企業力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