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治理和各項服務效能。但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因此,在先進金融科技的應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差異性,讓金融科技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如老年群體,提升其使用金融服務的獲得感。
“不明白”“不方便”成為攔路虎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移動支付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2345億筆,金額78.9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65%和23.38%。
然而,在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的群體卻被忽略。一項在7個省份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有17.6%的受訪者表示未使用過電子支付工具,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老年人。許多年輕人也許沒有意識到,移動支付這道看似不高的“門檻”,卻將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攔在了智能化服務的大門外。
為什么一些老年人不使用移動支付?說到底,主要原因是“不明白”“不方便”。所謂“不明白”,是指一些老年人弄不明白移動支付工具、手機銀行APP的運作原理,認為這些工具用起來不安全,擔心會上當受騙。“不方便”也是制約一些老年人使用移動支付的重要原因。一些老年人反映,記不清移動支付工具的密碼,手機銀行APP的字體比較小、部分功能設計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此外,還有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者沒有為手機開通移動互聯網。正是這些原因,讓一些老年人不使用移動支付。
讓“銀發族”能用、會用、敢用、想用
如何讓金融科技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如老年群體,提升其使用金融服務的獲得感,成為當下亟待跨越的“門檻”。有專家表示,機構應緊貼老年人需求特點,加強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促進智能技術有效推廣應用,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
以金融服務為例,金融機構應主動從產品設計層面入手,切實提升移動支付產品的便捷化程度。老年人的身體情況和消費需求與年輕人不大一樣,金融機構應結合老年人經常涉及的金融服務場景,推出大字版、語音版、簡潔版等智能金融APP,優化老年用戶注冊、銀行卡綁定和支付流程等。把金融產品做得更簡潔明了,老年人用起來就能更得心應手。目前,有些銀行已經推出了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的老年人版本,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也上線了親屬卡、一鍵綁定銀行卡等功能,這些舉措讓不少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
加大金融知識宣傳也是普及老年人使用移動支付的重要手段。有些老年人出于謹慎考慮,不大愿意使用移動支付,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如果老年人了解了移動支付的更多知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用起來就能安心踏實。金融機構應通過多種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多向老年人宣講、普及移動支付等方面的金融知識,解答老年人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心里有了底,老年人使用宣講移動支付的意愿就會更強。
有專家表示,金融機構在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時,應把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能力列為重點內容,通過網點體驗、嘗試應用等,引導老年人了解新事物、體驗新科技,積極融入智慧社會;此外,還應加快推動制、修訂涉及現金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防止詐騙、無障礙改造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切實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過程中的各項合法權益。
“適老”金融服務不放棄傳統方式
當然,幫助老年人使用移動支付,并不意味著放棄傳統的金融服務?,F實中q,一些老年人因為各方面原因,可能確實難以使用移動支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金融交易渠道和方式依然能發揮重要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必須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
例如,銀行網點里面對面的金融服務,就更能解決老年人遇到的金融難題;對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金融機構還可以主動上門或者遠程辦理金融業務。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出倡議,呼吁在深化銀行網點轉型的過程中,要關注群眾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金融支付需求,既大力發展線上服務,也適當保留柜面服務和現金存取設施,保障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相信只要各方協同發力,真正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夠讓他們享受到更方便更充分的金融服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