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市科技局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科技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改善民生、創新創業生態”四大重點,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高企上市行動用時15個月,推動12家高企上市或過會。我市連續獲批薪酬外匯便利化和外國人管理兩個“高含金量”國家試點。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軍事醫學研究院、“高端軸承”先導專項等高科技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比達62%,全省第一。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一、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主研發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刷新下潛深度世界紀錄。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即將竣工投用。山東能源研究院正式奠基開建。布局產業創新平臺。獲批海洋藥物、海洋腐蝕防護、工業互聯網等8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加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獲批5G高新視頻和工業互聯網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生態。35家機構入選首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全省第一。增強科技人才支撐。獲科技部外籍高端人才R簽證審批權下放。針對疫情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不見面審批”,全程網上辦理,發放許可3908份。青島第九次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十強榜單。
二、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壯大科技企業隊伍。七批超5000家企業通過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備案。首次試行無紙化高企申報評審,大大降低企業申報成本,受理2200余家企業申報,高企總數將突破4000家。助力企業克服疫情,建立科技資金審核綠色通道,提前撥付獎勵資金7.62億元,惠及科技型企業近3000家。深化科技“雙招雙引”。17個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之一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項目落戶,打造空間信息產業園。引進軍事醫學研究院項目,打造國家第四個藥物安全評價中心,填補山東空白。引入中科院“高端軸承”先導專項,建設高端軸承產業示范基地,破解“卡脖子”技術。強化國際科技合作。面向全球配置創新資源,建設青島中日科學城、中德青年科學院,搭建面向上合國家的技術轉移平臺。中車四方獲批科技部中泰軌道交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三、著力促進科技改善民生
強化科技抗疫。啟動科技應急攻關專項,協調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資助病毒核酸檢測和非接觸式技術等項目研發,支持悟牛消毒機器人、青醫遠程醫療、聲智AI電梯語音控制系統等若干科技產品投放到抗疫一線。推動科技惠民。立項實施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聽力和耳聾基因聯合篩查專項,惠及超2000個新生兒家庭。支持清華大學團隊研發高性能滅菌殺毒復合材料并落地產業化,廣泛應用于口罩等醫療用品,病毒滅活率高達99.9%,幫助企業爭取首筆訂單。增強科技獲得感。舉辦首屆“青島創新節”,為創新創業青年等人群等搭建創新要素集聚的展示交流舞臺,參與人員超2600萬人次,其中無人機表演、科技音樂節、燈光秀等形式新穎的創新節目讓中山路等老城區煥發出蓬勃的創新活力,給廣大市民帶來了參與創新創業的快樂和獲得感。
四、著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推動科技金融發展。推動科創母基金健康運作,首期規模120億元,實繳出資17億元。科技金融產品擴面增量,1-10月,“投保貸聯動”支持科技型企業56家次,貸款2.4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開展孵化器提升行動。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在青成立區域總部,引進5家頭部企業、上市公司,注冊企業12家。春光里產業資本集團打造“青島智谷”,72家企業意向來青,8家簽約。創業黑馬集團建設獨角獸加速基地,注冊企業67家,其中準獨角獸區域總部企業4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局校會商”制度,將評聘產業教授、設立技術轉移專業等納入會商,促進高校服務地方發展。成立青島工業互聯網學院,構筑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高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山科大、青大、青科大獲批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