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會上介紹了山東創新型省份建設成效。當前,山東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科技創新工作在質量和效益均明顯提升,創新型省份建設全面起勢。
創新形式
凝聚高質量發展動力
2020年,山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而如何挖掘創新的內生動力,實現從“進位趕超”到“創新型省份”的跨越,是山東需要攻克的難題之一。發布會上,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于洪文介紹,今年3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要求發起科教改革攻堅行動,加快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同步推行首席專家“組閣制”。
據悉,“揭榜制”即通過公開征集需求,組織社會力量揭榜并實施重大工程項目的項目組織方式。揭榜制項目資金投入以企業和社會為主,省財政給予適當資助?!敖M閣制”即多個法人單位共同揭榜并聯合攻關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首席專家“組閣制”將在揭榜制項目中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項目探索試行。首席專家經項目承擔單位同意,可以自主選聘項目組成員、自主決定項目技術路線、自主支配項目經費,并自覺接受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主管部門的監督。
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科技管理改革的要求,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將采取競爭立項、定向委托、組閣揭榜等方式予以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進一步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產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突破、重大創新產品研發和重大創新成果轉化示范為重點,加快在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上取得突破,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科技攻關“揭榜制”及首席專家“組閣制”落實落地,5月26日,山東省科技廳、山東省財政廳聯合印發《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魯科字〔2020〕44號),率先以規范性文件,推行組閣揭榜改革,積極引進外部創新資源,攻克山東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快科技創新。
濟青煙三地發揮引領作用
創新創業共同體數量占全省一半
于洪文在會上介紹,按地域分,濟南、煙臺和青島共11家,占總數的一半,體現了濟青煙“三核”引領作用。按產業領域分,高端裝備領域4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醫養健康和醫藥領域各3家,體現了山東的優勢產業領域。按牽頭單位性質分,依托企業建設的最多,共13家,體現了創新創業共同體圍繞產業鏈布局的特點。從建設運行情況來看,各共同體從自身產業特色出發,探索產學研等不同創新合作模式,為山東創新體系建設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氣象。
記者獲悉,22家共同體正在實施和確定要實施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97項、產業化項目175項。棗莊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成功引入“直接生長法制備硅管靶材”等4個高新技術孵化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打破國外壟斷的“固態全無機電致變色智能玻璃”中試線、被譽為“黑科技”的“圖像光導識別芯片”項目、全國首個“多品種智能化紡紗智慧工廠”等多個項目正在加速建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同時,共同體共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創新平臺52個,建設中試或孵化基地載體面積達到31.76萬平方米,引進包括外籍院士在內的高層次人才團隊37個,引進創新創業人才422人。生物診斷分析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由山東博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設,打造形成了3個協同創新中心, 9.16萬平方米的共同體研究院總部基地全面投入使用。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共同體加快推動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研發測試平臺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建立了“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轉化示范—規模應用”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效打通了成果轉化渠道,在轉化中形成了創新創業利益共同體。
另外,共同體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共生共進”模式。魏橋集團、榮昌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中建材科創新技術研究(山東)有限公司、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牽頭建設單位,在集聚要素、協同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資金投入等方面充分發揮了龍頭作用,共孵化科技型企業72家,有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生共進”,促進了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在創新創業新模式上,在省、市、縣(區)各級政府主動引導、全方位支持下,共同體探索出“政府引導、產業出題、科學論證、人才支撐、協同攻關、金融保障、市場驗收”的創新創業新模式,按照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營造形成了“各方合作更加深入、要素聚集更加緊密、發展態勢更加良好”的生態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創新活力。
據了解,共同體從戰略規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進行全鏈條、全要素、全方位設計,至少突出“政、產、學、研、金、服、用”中的1個高端化要素,影響帶動其他6個要素做優做強,實現高端要素有效聚集,促進共同體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呵護中小微企業
創新資源“聚合效應”初步形成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最為活躍的技術創新主體之一,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省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入庫企業數達14478家,創新資源“聚合效應”初步形成。
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為初創企業和科研團隊創業提供必要的空間與服務,是眾多科創型企業成長的搖籃。截止目前,山東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277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擁有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7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到523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截至上半年,全省在孵企業數量達到2.5萬家,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在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方面,山東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普惠性扶持措施:如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政策,對中小型企業研發投入省市聯動按10%的比例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財政補助;實施中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補助政策,對首次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小微企業給予10萬元財政補助。實施科技“創新券”政策,對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使用共享科研設施與儀器開展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檢測、試驗、分析等活動發生費用予以補貼。僅2019年省市縣聯動落實研發投入后補助政策,分兩批次共對6667家次中小企業兌現兩年研究開發費用補助約16.9億元;創新券政策和“小升高”兩項政策為2000多家中小企業降低創新成本1.7億元。今年上半年,全省為2萬余家企業落實2019年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加計金額達884億元,其中80%以上為中小企業。
在加大創新支持力度方面,山東實施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計劃,以賽代評,遴選創新性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扶持。2017年以來,共有4021家企業參賽,有1293家企業獲得2.54億元立項扶持資金。目前2020年度大賽正在進行中。省市舉辦系列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產業技術成果對接活動,暢通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的渠道。
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省市兩級財政共同為合作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時產生的不良貸款進行補償,最高承擔70%的本金損失,引導銀行信貸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2017年以來,130家合作銀行累計為1374家企業發放科技成果轉化貸款90.36億元。出臺了《關于推進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的若干措施》,建立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培育庫,首批50家企業入庫,加快推進我省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
實現“創新型省份”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創新”二字。今年上半年,確定近3億元涉企普惠性補助資金,惠及24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1家合作銀行為全省92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1168筆共計48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貸款,是去年同期的4.5倍,平均貸款利率4.89%, 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助力企業復工復產。(記者 宋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