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記者蹲點|麥苗香里話桑麻,山東種田變化多

      誰種地,怎么種,與過去都有了很大不同

      麥苗香里話桑麻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王浩奇

      本報通訊員 胡克潛

      位于汶上縣北部的郭倉鎮,因秦伐齊時在此設糧倉而得名,自古就是糧食豐產之地。如今村里誰還在種地?怎么種地?3月4日,記者來到郭倉鎮郭倉村,在溫暖的陽光中、聞著麥苗清香,大家隔著口罩扯開了話茬兒。

      “老農民”舍不得轉出土地

      年過六旬的郭延明家有8畝地,種糧大戶郭波波從2013年就提出流轉,可郭延明一直沒松口。郭延明的老伴叨叨:“就是個老犟種!把地交給波波種又省心又省事,非說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實,每年都為這事吵吵好幾回?!睋浾吡私猓鶄}村有460戶,大多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了。但仍有四五戶村民像郭延明一樣,一直不肯放手,零散的土地夾在大戶成片的承包地里,影響了“成方連片”。

      即便是流轉土地的村民,也有許多只愿意交給同宗族的人,31歲的郭海洋就是這樣的受托人。2016年,他因在駕駛農機方面很有靈性被郭波波看中,成為農機合作社的一員,同宗族60多戶一合計,就把127畝地全部交給了他。

      守著一家農機合作社,郭波波承包了1280畝地,占全村耕地的一半,他自己也身兼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兩個角色。郭延明說,雖然地還是自己種,但夾在郭波波的大片地中間,每年的耕、種、防、收實際都是依靠郭波波的農機合作社打理,收的小麥、玉米也是賣給他。而郭海洋的100多畝地雖然成片,但不值得買全套農機,也是托管給了郭波波的農機合作社。按每畝每年1000元的流轉費來算,郭海洋一季麥子的收入就夠支付流轉費用,剩下的一季玉米就是純賺的了,平均每畝的純盈利為300元-500元,加上在農機合作社的收入,一年下來純掙七八萬元。

      “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土地表面上是由郭延明這樣的小農戶和郭海洋這樣的大戶在耕種,可實際的耕種者卻是郭波波這樣擁有現代化農機資源的服務主體?!惫鶄}鎮黨委副書記王建華介紹,郭波波的農機合作社固定社員已經發展到86戶,托管服務面積達到了3萬畝。這幾年,合作社的農機還開出了汶上,接了不少跨區作業訂單。

      播種精確到厘米

      從2013年開始,汶上縣實行土地托管,并提出“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農民打工”的要求。隨著土地流轉規模擴大和農業服務市場的變化,去年9月,汶上縣成立了農業服務聯合體,通過整合社會組織的農機設備,規范農業服務社會體系,鼓勵小農戶融入農業生產鏈。制定了《汶上縣農業服務聯合體工作手冊》和《汶上縣村級供銷合作社參考手冊》,將農機作業、深耕深松作業和播種作業等服務標準清晰地落到了紙面上。比如,撒肥機械要達到1000馬力以上,撒肥要均勻,不重不漏,到角到邊;播種可進行全株距或半株距單粒等距點播,單粒合格率≥90%,粒距誤差±3㎝,行距誤差±1㎝,漏播率≤2%……目前,汶上縣已經發展了7個鄉鎮為農服務中心、10個村級為農服務站,整合大型農機具166臺、無人機36架。

      從簡單土地托管升級到農聯體,服務體系變得更加專業化、標準化。汶上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理事會副主任王寧介紹,縣一級由供銷社牽頭成立了汶上縣農豐農業服務合作有限公司,整合當地農資、農機、設施和人才等資源,統一協調、統一管理;鄉鎮以為農服務中心為依托,負責農業服務的組織實施、技術培訓、農機調配、質量把關等工作;村級成立為農服務站。農聯體還建立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推進農業大數據在精準生產、質量監管、態勢感知、綜合分析、預警預測、輔助決策等領域的應用,“智慧農業大腦”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農業發展“順溜”了

      大家聊得正起勁兒,一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駛進了麥地。近兩米高的駕駛室里,郭波波的父親郭五廷熟練操作著手柄,長達10米的噴桿緩緩展開,噴霧在陽光下泛出七色彩虹。“這個時候為小麥噴一遍營養藥,產量更高。”郭波波說,這臺機器一天能作業500畝,合作社里有23臺這樣的農機,只需1周就能把托管的3萬畝地噴上一遍。

      2018年開始,郭波波開始在地里試種小麥新品種濟麥44,這個品種磨出的面粉更加勁道,全是訂單種植,價格比普通小麥高出0.05元/斤。郭波波自豪地說:“大家都知道我用的品種肯定好,所以我種什么他們也跟著種什么,根本不用吆喝。”

      “規模種植,規范服務,農業照這樣發展下去感覺‘順溜’多了?!惫úㄕf,加入縣里的農聯體以后,他一咬牙花24.5萬元購買了一臺德國產的條播機,不僅能節省一遍旋地,還能保證出苗率,高精確度能將麥種使用量降低一半。如此高精準度的播種機引起了省農科院的關注,這臺播種機正月十八就被“請”去為一個6000畝的藜麥種植項目服務。藜麥的種子比谷子粒還要小,只有精播機能夠勝任。郭波波說,藜麥被稱為“糧食之母”,雖然畝產只有150-200千克,但畝收入在1萬元左右。他和省農科院達成意向,如果項目種植取得成功,他就把藜麥引進到汶上來,調整當地種植結構,改變“一麥一棒”傳統的大田作物種植格局。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香蕉午夜_欧美三级在线观看黄_白医生的控制欲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