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種本能,而用自己的雙手去溫暖別人的雙手,卻是一種奉獻。來自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窺鏡室的張善玲已經在護士這個崗位上走過了18年,無論是不眠不休的病房,還是緊張忙碌的檢查室,不同的科室,不同的環境,張善玲都在用心守護著患者,用腳步丈量著黑夜與白晝的距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善玲始終堅守著最初的承諾——干一行愛一行,用自己的責任、善心、愛心去溫暖患者。
十年急診工作的嬗變
醫者之美,感動常在。日常工作中無意的一瞬間,卻往往成為最為感人的一個畫面。急診工作開啟了張善玲護士工作的大門。急診科是一個工作辛苦風險又高的科室,作為一名急診護士,每當看到病人轉危為安,逐步恢復康復的場景、每當得到患者家屬對自己工作的認可,所有辛苦化作欣慰,成就感油然而生,這就是張善玲作為一名急診護士,心里最美的畫面。
或是在喧囂的急診室里默默地忙碌著,或是在患者床前認真地守護著,或是在搶救患者時訓練有素、鎮定自若,就這樣,張善玲在崗位上努力發揮著光和熱,點亮了自己,也溫暖了別人。
十年的急診工作,讓張善玲真正見識了人的生老病死,使她完成了懵懂青澀的嬗變,成為了急診科的一名優秀的護士;十年的急診工作,使張善玲開闊了視野,見識了形形色色的急癥患者,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疾病和突發事件,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知識,大大提高了應變能力,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ICU里的生命拉鋸戰
2014年,新院搬遷,醫院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張善玲也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走進ICU。ICU是一新建學科,面臨著醫護人員少,相互協作缺少默契,新入職人員相關知識缺乏等重重困難,張善玲又投入了專科建設的各項工作中,與科室進修回來的護士、醫生共同協商各項工作流程、制度并不斷完善,手把手帶教新入職護理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術、理論水平。創建科室的前半年,沒有休過一個休息日,每天披星戴月難得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
讓張善玲記憶猶新的是建科后收治的第一例病人,大面積腦梗死合并腦干出血的徐大爺,徐大爺的病情不但牽動著患者家屬的心,也牽動著張善玲的心,她和同事們日夜不停地全力以赴搶救。探視時間,大爺的老伴呂阿姨看到朝夕相伴的愛人如今躺在病床上,而且隨時都可能離開她,她已經泣不成聲,跪在地上禱告,祈求上帝能帶領大爺渡過難關??吹絽伟⒁填澏度崛醯纳碥|,張善玲覺得什么語言都顯得那么無力,于是上去攙扶著她,與她一起祈禱,希望借給她一些力量。張善玲默默地與這個家庭一起同行,陪伴他們渡過最困難的時光,期待奇跡的出現。
擦大便、擦身、洗頭、理發、刮胡子、喂飯……張善玲和同事們默默地盡自己的力量把患者照顧好,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用心去做。當呂阿姨探視的時候,張善玲盡可能讓她多陪一會大爺,也把大爺每天的變化都詳細地告訴阿姨,希望她能安心。雖然六個月后徐大爺還是離開了,但是呂阿姨和科室醫務人員的深厚的感情并沒有因此斷開,每過一段時間,呂阿姨就會帶著自己親手做的菜前來看望,即便張善玲現在已經離開ICU,依然還能品嘗到呂阿姨的美食。
醫無止境一直在路上
2017年,又翻開了張善玲工作的另一篇章——內鏡室。內鏡室從張善玲加入,正式脫離消化內科,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室。進入內鏡室,張善玲是一個外行,為了能盡快熟悉日常工作,完善科室運行的各項規章制度、流程,做好內鏡工作的質控,張善玲積極參加各項內鏡相關的培訓、會議,在小女兒還在哺乳期時前往杭州參加了全國的內鏡質控會議,參觀了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內鏡中心,真正認識了內鏡中心的結構、運轉模式。在日常和操作醫生跟臺配合操作中學習內鏡的基礎技能,在多次的外出參觀培訓、外聘專家講課操作中學習相關的內鏡理論知識,張善玲對內鏡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現在張善玲已經能清楚地認識所有的內鏡操作的相關附件,了解他們的性能,不再是一個門外漢了。現在的內鏡室是全院的軟式內鏡中心,全院所有的軟式內鏡使用過后都要到內鏡室進行終末處理。未來張善玲和團隊成員將繼續加強內鏡室的建設,結合內鏡醫生的相關要求,滿足內鏡診療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新技術及“互聯網+”開展區域性內鏡檢查治療病人管理,更好地開展早癌篩查的相關工作。
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正在三醫各個角落里不斷完善、發展。作為一名優質護理實施者,張善玲會繼續用心體諒、呵護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善心和愛心去溫暖患者。一個有溫度、溫情、溫暖的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李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