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青島民營經濟進階的必答題。
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從新能源到高端裝備,青島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專精特新”賽道上加速奔跑。
通過政策賦能與場景開放的“雙輪驅動”,青島已形成“以海洋經濟為引領、制造硬核為支撐、民營創新為主體”的獨特生態。這種將國家戰略與民營活力深度融合的“青島樣本”,不僅破解了民營企業技術突破中的場景獲取難、要素匹配慢等共性問題,更探索出一條“制度創新—技術突破—生態集聚”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勢頭強勁
在國華(青島)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機器聲嗡嗡作響,高精度設備正有序運轉。一批批人形機器人諧波減速器從這里生產出來,發往全國各地。這家由高校孵化的初創型民營企業,落地青島后迅速崛起。公司董事長王廣興奮地表示:“來到青島后,我們不僅獲得產業基金的資金支持,還快速搭建起供應鏈,順利實現量產突破。目前,我們與國內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緊密合作,核心零部件供應已在行業站穩腳跟?!?/p>
華夏(青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脫細胞基質材料制備技術突破,填補了國內高端醫用材料領域的空白。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無損制備技術”,已開發出兩款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其中面部修復產品進入注冊檢驗階段。“我們的技術能將羊膜基質材料的制備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40%?!惫究偨浝韽埫罉s介紹,依托當地產業鏈生態和康復大學的醫工轉化資源,企業估值已達3億元,并計劃于2025年底啟動新產品管線研發工作。
記者梳理發現,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從新能源到高端裝備,青島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專精特新”賽道上加速奔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智騰微電子專注集成電路設計,華芯晶電深耕制造環節,天仁微納在材料與設備方面持續創新,推動該領域技術不斷進步;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奇智、以薩技術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自有行業大模型能力,為產業發展賦能。這些民營企業聚焦自身的優勢領域,以創新為驅動力,持續拓寬發展邊界,成為青島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
作為區域經濟的關鍵創新主體,青島民營企業展現出強大活力。2020年以來,大量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速涌現,它們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成為青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推動者,不僅引領本地民營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體系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進,還為全國民營經濟創新主體的發展提供示范,凸顯了創新主體在區域及全國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與探路價值。
創新資源匯聚打造產業高地
從全國范圍來看,青島民營經濟特色鮮明,展現出獨特的發展活力與優勢?!皩Ρ群贾莸臄底纸洕?、成都的電子信息,青島產業的差異化優勢在于‘海陸聯動+制造硬核’?!敝袣W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在2024年中歐思創會青島站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青島應聚焦“海洋+X”融合創新,深度挖掘海洋資源與多領域技術的協同潛力,重點突破海洋生物醫藥與基因治療、海水淡化與新能源耦合、海洋高端裝備與智能控制、海洋信息科技與數字經濟等交叉領域。
依托國家深?;亍魃綄嶒炇业壬婧F脚_,青島民營海洋科技企業構建起“產學研用”深度協同模式,推動海洋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細分領域持續技術突破,形成全國領先的海洋科研與產業生態。
一方面,依托涉海平臺,青島集聚了高端科研資源;另一方面,城市也在全力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不僅激活了海洋科技資源,更將創新優勢輻射至更廣闊的產業領域。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明月海藻集團攻克超純海藻酸鈉制備技術難關,目前正探索將其用于CAR-T細胞治療靶向藥物載體的研發,相關技術已進入動物實驗籌備階段。
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國家戰略前沿產業領域,青島以“全鏈條創新”為路徑,構建起貫通“研發—制造—應用”的產業創新生態。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本土龍頭民營企業青特集團聯合青島海納川模塑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配套民企,聚焦新能源商用車核心部件研發,突破電驅動力總成、車載充電機集成等關鍵技術,形成了覆蓋電池電芯、電機電控、關鍵零部件的全自主配套體系。比亞迪青島基地自落地以來實現規?;a,其純電動卡車產品線已帶動50余家配套民企集聚,構建了從核心部件研發到整車下線的完整產業閉環。這種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集群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共享與場景協同,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并激發創新活力,使多個城市產業在全國產業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當前,青島正加速構建以海洋經濟為核心、覆蓋十大新興及未來產業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海洋特色凸顯、新興未來并進”的現代產業新生態。在此進程中,民營企業是產業布局的重要支撐力量。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黨組書記楊超表示,2025年,青島將著重建立優質中小企業“種子庫”,做大專精特新企業“蓄水池”,梯度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雛鷹企業、瞪羚企業、隱形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等不同層次的優質民營企業,構建“創新型—專精特新—高成長”的企業梯隊發展格局。同時,青島加速培育一批領軍作用突出、行業優勢明顯、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龍頭企業,全年新培育民營領軍標桿企業150家以上。
青島產業高地建設的本質是“創新資源集聚”與“創新生態構建”的雙重實踐:一方面以創新平臺為基石,搭建高端科研平臺,夯實“海洋+X”融合創新的技術底座;另一方面以民營企業為主體,構建貫通“研發—制造—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推動海洋科技優勢向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輻射、轉化。這種“平臺聚資源、鏈條強轉化、企業筑生態”的發展路徑,既彰顯了青島“海陸聯動+制造硬核”的差異化優勢,也為全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創新驅動、生態協同”的青島范式。
政策賦能激發企業創新熱情
“這幾年,青島的政策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從研發補貼到人才政策,每一項都實實在在地助力企業發展,讓我們充滿信心。”海卓動力(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銀廣感慨地說。這家成立僅5年的企業,圍繞電解水制氫和燃料電池兩大核心板塊,構建了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電解水制氫裝備三大產品系列。在政策支持下,其燃料電池產品已成功出口俄羅斯,應用于百噸級礦用卡車,打開了國際市場。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區,青島慧拓智能機器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大鵬向記者展示了公司自主研發的礦山無人駕駛系統:“我們的無人礦卡編隊技術已在青島港、寶日希勒露天煤礦完成極寒場景測試,實現零下42℃環境下24小時連續作業,土方運輸效率提升15%?!闭劶皡^域競爭,李大鵬認為青島的優勢在于“場景開放度”。青島市政府專門出臺《青島市低速無人駕駛車輛道路測試與商業示范管理實施細則》,允許民營企業在港口、礦山等復雜場景開展自動駕駛實測,“這種‘制度型開放’讓我們的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僅用了18個月。”
近年來,青島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相繼發布《青島市加快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年—2025年)》《青島市民營領軍標桿企業培育管理辦法》《青島市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從創新、資本、人才全要素賦能,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保障。青島市鼓勵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鏈配套力度,2024年,670家企業獲得小微企業創新轉型項目扶持資金2.7億元,589個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進入市級評審環節,擬獲扶持資金1.5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曾在2024年青島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公開評價:“青島一系列政策舉措,從多個維度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保障,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極大地激發了民營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對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政府通過完善政策體系、搭建服務平臺、營造良好氛圍等舉措,切實解決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點,為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保駕護航?!?/p>
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青島民營經濟進階的必答題。從海洋科研的“深潛”到新興產業的“騰飛”,青島正以創新為引擎,促使民營經濟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的跨越,這些生動注腳共同構成了“青島樣本”的核心內涵。通過政策賦能與場景開放的“雙輪驅動”,青島已形成“以海洋經濟為引領、制造硬核為支撐、民營創新為主體”的獨特生態。這種將國家戰略與民營活力深度融合的“青島樣本”,不僅破解了民營企業技術突破中的場景獲取難、要素匹配慢等共性問題,更探索出一條“制度創新—技術突破—生態集聚”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楊超強調,站在新起點,青島將繼續以“海陸聯動”的開放胸懷、“專精特新”的培育邏輯,打造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城市,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民營經濟創新力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