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金融消費安全再次成為焦點。過去一年,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卻也暗藏不少風險。電信詐騙、小貸亂象、存款變基金等問題時常出現,消費者常常“踩坑”,亟須更有效的權益保護。
在青島,圍繞“保障金融權益 助力美好生活”這一主題,金融機構率先行動。銀行網點、商場、社區里,當地金融從業者通過集中宣教揭示各種詐騙套路,提醒公眾謹防“零門檻貸款”等誘惑,培養消費者更強的風險識別能力。
與此同時,《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于2025年初落地實施,加大對“秒批秒下款”等業務的監管力度,力求從源頭上堵住漏洞,為消費者營造更安全的金融環境。
然而,電信詐騙手段依然“花樣翻新”:冒充電商客服、虛假貸款鏈接、朋友圈“套資料”……消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踏入陷阱。理財與投資領域同樣風險暗涌:“存款變基金”等銷售誤導的行為讓不少消費者損失慘重,背后既有銷售行為不規范,也折射出部分消費者存在金融知識盲區。
正因如此,今年的“金融‘3·15’”特刊聚焦熱點亂象,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倡導理性投資與依法維權,幫助消費者在享受金融科技紅利的同時,守護好“錢袋子”。
讓金融消費行穩致遠,離不開嚴監管、嚴執法,更需要每位消費者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懂知識、識騙局、敢維權。唯有多方攜手、協同共治,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屏障,使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不被辜負。
值此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讓我們凝聚共識、擦亮雙眼,成為更加理性、勇于維權的金融消費者。當理性、安全、合規的新風尚蔚然成形,金融創新才能真正賦能美好生活,讓每一分資產更穩健、更放心。
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