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海爾迎來創業40年。40年間,始于家電,順應時代,進化為創業創新的生態平臺,海爾仍是海爾,海爾已非海爾。
12月26日,以“進化有緣起 生態無邊界”為主題的海爾集團創業40周年紀念會暨未來十年發展戰略研討會在青島舉行。
城市之花
“縱觀海爾走過的這40年,如果要論它給大眾的第一印象,那一定就是‘家電’。海爾從誕生那一刻開始,就用家電制造與青島這座城結下了不解之緣?!币呀洀暮柾诵萁?0年的老于,指著家中那臺1995年產的老海爾冰箱,眼中盡是驕傲。
在親歷過海爾初創階段、青島海爾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老于眼中,行至“不惑”的海爾之所以長葆青春,關鍵就是一股“狠勁兒”。而如今,“家電”二字已經不足以囊括海爾。
“當初那個年代,紙糊的冰箱都能賣出去,但海爾就敢和外國企業拼質量,生產上有一點瑕疵就是不合格。”老于拍了拍自己的老冰箱,笑著說,“瞧這老哥們兒,95年用到現在,就沒壞過?!?/p>
海爾對質量的那股“狠勁兒”,為其40年的創業旅程奠定了質量為王的基調。砸毀76臺有瑕疵的冰箱、奪下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質量金牌、制定“日清”工作法、堅持自主創牌、成就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海爾在家電制造領域的種種探索,不僅成就了自己,也與海信、青島啤酒、雙星、澳柯瑪并稱“五朵金花”,共同鑄就了城市的制造業傳奇。
1985年海爾砸毀76臺有瑕疵的電冰箱。
海爾,是城市當之無愧的“制造業之花”,而這朵花能夠綻放40年,很大原因在于持續進化,用海爾人的話來說,就是“自以為非”。
海爾式進化,在家電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從傳統家電到智能家電,再到如今的智慧住居產業。海爾的家電業務在40年的時間里,呈現著擴張的態勢,品質依舊是基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則為進化提供了新動能。
“海爾近20年的故事里,雖然沒有我,但我很確定一件事:海爾能夠向前走,永遠離不開‘用戶第一’。用戶要什么,我們生產什么,這才是海爾?!崩嫌谡Z氣篤定,在他們這些海爾人看來,海爾進化的根本驅動力在于用戶需求,那句“真誠到永遠”,喊得有力量,做得很深刻。
“海爾是一朵金花,它屬于青島,更屬于每一個人?!?/p>
創業之火
海爾屬于每一個人,這句話在熟悉海爾的人聽來,異常親切。
海爾創始人、海爾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常常引用康德那句名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海爾文化也一直強調“人的價值最大化”。
因此在海爾的生態里,“人”的價值永遠第一,而這個“人”,既是用戶,又是員工??捎衷撊绾伟l揮員工的價值?那就是創業創新。
物聯網時代的海爾,對海爾人的稱謂由“員工”變成了“創客”,意在強調讓每一個海爾人成為自主人,零距離面對市場,在創造用戶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基于“人人創客”的創業創新思維,海爾打造了面向全球創業者的加速器平臺——海創匯。作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平臺,海創匯匯集了5000多個創業項目,累計孵化獨角獸企業7家、瞪羚企業10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23個,在全球12個國家布局了40個加速器,打造出一片創業的“熱帶雨林”。
海爾的創業文化正在用多種形式向外傳播。
在海創匯成立的8年時間里,草根創業者在這里白手起家,地區首富由此開啟創業2.0階段,大學生創客將這里作為夢開始的地方,海外創業家帶著項目慕名而來。在海創匯的辦公區里,常常能看到創客們上一秒端著咖啡討論項目進展,下一秒就抱起公文包奔向機場。
海創匯不僅賦能著全球創業者,自己也在創業中實現成長??苿摌I務覆蓋生命健康、半導體、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等多種領域,持續擴大創業生態圈;發布專精特新創投智能體等創投大模型,精準把握AI大模型的時代風口。
海創匯的創業模式,正是海爾創業創新的縮影。為創客們提供生長的土壤,又因創客們的成長,實現自我進化。
海爾董事局大樓內有一座名為“鳳凰涅槃”的雕像,代表著創新之火永恒不熄,海爾創業創新的腳步不會終止。過去海爾是海,海納百川;如今海爾是火,一團創業創新的永恒活火。
生生不息
海爾是時代的海爾。
張瑞敏在董宇輝的直播間里曾這樣解釋赫拉克利特那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說:“人和河流都變了。”
這句話不難理解,用海爾人的話來說,那就是,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時代賦予企業新的機遇,只有把握時代的節拍,才能在競爭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也曾多次表示,海爾不追求做“百年老店”,而是要堅定地探索物聯網生態品牌,讓海爾不再是過去的海爾。
簡言之,海爾成為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平臺,在智慧住居業務外,又開辟了大健康與產業互聯網兩大賽道。
在大健康賽道,海爾以盈康一生為核心,從關注生活質量到關注生命質量,深耕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技三大產業,在全國布局了6大研發中心,10個科創產業園和2家三甲綜合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盈康一生還攜手生態方成立了全國首個聚焦腦卒中防治與腦健康、血液與健康生態、免疫生態、腫瘤防治與康復等創新賽道的醫工科技產業化平臺“海醫匯”,構建起了科技與數智驅動的大健康產業生態。
2024年12月22日,盈康一生旗下兩大上市公司,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宣布進行資產重組合并。合并后,盈康一生將打造一個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公司,提升中國大健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聚焦產業互聯網賽道,海爾打造了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
聚焦產業互聯網賽道,海爾打造了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用海納云賦能城市數智化建設,布局卡泰馳和海爾新能源來探索汽車與新能源等產業方向……在產業互聯網的道路上,海爾持續輸出著個性化、數智化場景解決方案,既賦能著千行百業,又擴容著自身生態。以卡奧斯為例,該平臺至今已鏈接90萬家企業,服務企業超16萬家。
智能家電、大健康、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物流與供應鏈、汽車產業、綠色能源……海爾仍在生長,海爾已非海爾。
海爾的物聯網生態品牌到底是什么?最底層的邏輯有兩點:一是不止于家電,二是永遠都在生長。
潮起東方
海爾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海爾一直尋求引領,哪怕那是一段艱難坎坷的旅程。
海爾的引領性,有三件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件叫作“海外創牌”。海外創牌與海外創匯不同,前者堅持100%的自主品牌率,堅定地打出“海爾牌”;后者單純強調利潤,用貼牌代工的方式走出國門。海外創牌是一條“不易之路”,每進入一個海外市場,就要從零開始,與高手過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覓得生機。
周云杰表示,海爾自1991年開始大規模進軍國際市場,累計用了25年時間才在海外市場達到盈虧平衡。25年創牌路很難,卻值得,厚積薄發的自主創牌讓海爾不受制于品牌方,能在“本土化”策略下逐步打開利潤空間。
2020年是海外創牌的里程碑,那一年,海爾在海外銷售占比達到47%,且海外市場創牌利潤達到4%,超過了出口代工3%的平均利潤。從此以后,品牌溢價效應逐步展現。
2003年日本東京銀座廣場亮起了海爾霓虹燈廣告。
第二件事叫作“三入哈佛”。1998年,《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讓海爾首入哈佛案例庫,張瑞敏成為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堂的中國企業家;2012年,《海爾:與用戶零距離》再入哈佛,在盡是西方企業案例的全球管理學殿堂中留下了中國企業之名;2018年,《海爾:一家孵化創客的中國巨頭》伴著波士頓的大雪,令海爾第三次進入哈佛,在西方管理學界掀起了一次“東學西漸”的風潮。
而第三件事就是“人單合一”。海爾在2005年提出的人單合一模式強調“人的價值最大化”,它挑戰著傳統的“科層制”,讓企業打破圍墻成為開放的生態系統。
海爾的人單合一,是一次“從0到1”的冒險。因為它沒有先例,卻要挑戰威廉·大內的Z理論、杰克·韋爾奇的六西格瑪、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等一眾經典西方管理學范式。中國企業一改過去跟從者的身份,帶著東方范式挑戰“群山”,于是在2013年,西方管理學界將海爾的這段旅程稱為“顛覆巨人”。
但對海爾人而言,他們無意去顛覆別人,只是渴望順應時代,發揮最大的價值。如今,全球已自發成立14個人單合一模式研究中心,8.2萬家企業對人單合一進行復制,美國GEA、日本AQUA、新西蘭斐雪派克等企業在人單合一模式的指導下重煥活力。在德國博世智能出行、富士通西歐、圣馬力諾ASA、非洲西納等公司,及信息通信技術、能源、零售、健康科技、數字服務、通用設備等47個行業的復制,也進一步驗證了人單合一模式的普適性。
強調價值又和而不同的人單合一,在全球立住了腳跟,而這一次,風潮起于東方。
40年,只是一段過往。海爾人并不熱衷回首往事,他們習慣讓目光向前,去創造與時代同頻的全新故事。
走過不惑,海爾的新故事已經開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