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農業常現“面朝黃土”之景。而今,在新質生產力賦能下,青島農業各領域革新顯著:現代種業良種頻現,智慧農業智能高效,種養模式多元創新,農機裝備邁向智能,人才建設匯聚眾智,平臺集聚整合資源鏈。傳統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形態升級換代,“植物工廠”“樓房養豬”“養殖工船”等新科技、新模式層出不窮。
一座占地210畝的超大單體智能玻璃溫室,僅有寥寥幾個工人管理,這里每日卻能產出超40噸番茄,畝產量相較傳統溫室提升了6至8倍;單棟雞舍可容納15萬只蛋雞存欄,一名工作人員即可完成全部操作與管理流程,并且每平方米的年產蛋量超過1噸;墨瑞鱈魚養殖池內,每立方米鱈魚的最高密度可達200公斤……
這一系列農業新變化,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農耕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深耕農業多年的“老把式”,都不禁為之贊嘆。近年來,青島市借助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持續推動設施農業發展水平邁向新高度,各類設施農業新模式不斷涌現,展現出青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蓬勃活力與無限潛力。
不同于傳統塑料大棚,經科技全方位“加持”的智能溫室,更像一座座高度現代化的智慧工廠。
賦能新場景
大雪節氣過后,氣溫驟降。然而,萊西市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產業園的智慧溫室內,卻呈現出一片盎然春意。這里的智慧溫室有三層樓高,以玻璃為墻,頂設遮光幕布,內部空間整潔有序。溫室中的番茄植株株型高大,最高可達20余米,一串串小番茄如紅寶石般掛在空中,大小均勻、色澤鮮亮,十分惹人喜愛。得益于立體化種植模式,這些小番茄從上到下分層成熟,工作人員依據成熟度依次采摘,確保了果實的品質與口感。
“這里從地面到空中,每一樣都有著滿滿的科技含量,一切操作都用數字說話,精準管理,全程可控?!眲P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技術主管常士奇告訴記者,這個大型智慧玻璃溫室設有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系統和智能化生產設備,共有246個傳感器、234個控制器,可實現對溫、光、水、氣、肥的精準智能化調控,使溫室內的“溫、光、水、氣、肥”達到番茄生長最佳需求,每年可實現連續9個月采摘,畝產量相較傳統溫室提升了6至8倍。
不同于傳統塑料大棚,經科技全方位“加持”的智能溫室,更像一座座高度現代化的智慧工廠。在這種新場景里,無論是鮮嫩欲滴的果蔬、憨態可掬的畜禽,亦或是靈動鮮活的海產品,關乎其生長發育的各項關鍵指標均受到極為精準的“悉心照料”。在青島田瑞科技集團蛋雞養殖基地的密閉式雞舍里,母雞們正享受“貴賓”待遇,一邊散步一邊聽著音樂;雞舍下方,一排排雞蛋通過自動化設備有序傳送,經過清洗、分揀、裂紋檢測、殺菌、包裝等程序,從這里銷往各地。
在青島牧原農牧有限公司,6層、30米高的“樓房豬舍”猶如現代化的養殖工廠,“樓房豬舍”采用智能化養殖,豬舍中的生豬轉運全部使用電梯,配有巡檢機器人、清洗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比如,智能機器人通過掃描,可以實現清點頭數和測量溫度,將相關數據傳遞到智能平臺,并給出診斷方案。機器人可實現與智能養殖平臺更深層次的融合,由單點數據傳輸轉型為智能化分析應用。豬舍嚴格管控人員進出,設置鐵絲網、過濾棉、初次和高效四層過濾,進入豬舍的空氣可以達到ICU病房的標準。
植物工廠、智能牧場、養殖工船……一個個現代設施農業項目高效運轉,解鎖了一個又一個農業科技應用新場景,突破了資源環境制約,拓展了農業生產空間,正成為食物供給保障的“大寶庫”、農民增收就業的“金飯碗”、撬動農業投資的“驅動器”。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青島市設施種植面積52.6萬畝,建成規?;B殖場2700多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1處,有效保障了重要農產品全年穩定供應。全市市級以上設施農業龍頭企業達215家,每年帶動42.9萬農民增收258億元。
青島市建成2個國家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5個市級數字農業示范園和139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總投資達106.5億元。
拓展新技術
新場景的構建離不開新技術的強勁支撐。當下時代的浪潮中,技術革新的力量不斷沖破傳統邊界,孵化出一個個前所未見的全新場景。
“這只奶牛的耳號是4517,它的健康狀態、配種情況、泌乳曲線等各項指標都有數據實錄,根據這些數據分析,養殖場的‘中央廚房’—全日糧精準飼喂TMR設備就會為奶牛配置出健康美味的‘營養套餐’。”萊西荷斯坦奶牛養殖場工作人員王義堅拿起手機掃描了奶牛脖子上的項圈“身份證”向記者介紹道,養殖場管理系統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實現了從奶牛的繁殖計劃制定,到幼崽的培育護理,再到成年奶牛的產奶周期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
“與傳統養豬場相比,應用新技術可節省80%的人工,豬舍采用‘冬天不用取暖’技術,可節省供暖季80%取暖費用,減少70%的碳排放,實現節能環保、綠色養豬?!鼻鄭u派如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宋修瑜介紹,利用動物余熱取暖,每年可節省煤炭費用30余萬元。如今,派如低碳設施智慧豬場模式,已被正大、溫氏、牧原、萬福等國內十幾家大型養豬集團企業和上百家中小規模養豬場戶廣泛采用,年產值達6000余萬元。
近年來,青島市在設施農業領域廣泛推廣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大中型畜牧養殖及加工企業普遍完成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海洋牧場、深水網箱等基本實現數字化管控。建成2個國家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5個市級數字農業示范園和139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總投資達106.5億元,單位面積產量提升10%、勞動生產率提高50%。
在應用層面,青島種業的發展亦能體現農業技術革新的深度。近年來,青島種業蓬勃發展,在嫁接、雜交選育和生物育種等諸多細分領域,創造了眾多“單項冠軍”,在種業全產業鏈條上均有堅實的產業布局和基礎支撐,是農作物、畜禽、水產、林草及農業微生物五大種業門類中均有細分領域單項冠軍的城市,種業整體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我們采用超數排卵—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進行快速擴繁,完成了4代選育實驗和8個譜系的種源建設,掌握了體外胚胎生產的核心技術,儲備了1000多頭優質種牛?!鼻鄭u隆銘牛胚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培亮表示。青島市康大兔業發展有限公司育成的康大1、2、3號肉兔配套系,商品兔出欄率達97%以上,飼料耐受性和環境適應性更高,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兔配套系新品種,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青島金媽媽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主營砧木種子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企業培育出的黃瓜專用砧木種子產量占全國七成左右,育成蔬菜砧木品種80個,促進種植戶提高10%—20%的產量。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讓“外籍魚”裝上“中國芯”,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墨瑞鱈魚規?;斯し庇渥灾餮邪l的墨瑞鱈魚規?;斯し庇夹g及工業化高密度循環水養殖技術被評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相較于傳統大田農業,新業態農業克服了傳統農業中“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與智能化。
構筑新生態
現如今,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技術已深度融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傳統農業的格局被徹底重塑,從而衍生出眾多的新業態、新生態。眼下,青島市通過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新業態提升工程,培育發展農村電商、農事體驗和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由賣農產品向賣風景、賣服務、賣體驗轉變。
“現在,農民不僅僅是種地,還要在搞好管理、組織活動等多個方面齊頭并進?!鼻鄭u市黃島區張家樓鎮“八零小伙”家庭農場負責人王芬學告訴記者,今年秋季,農場組織了挖地瓜、拔蘿卜、順藤摸瓜等一系列秋收體驗活動。現在農場的柑橘、火龍果等熱帶水果又進入采摘旺季。
相較于傳統大田農業,新業態農業克服了傳統農業中“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與智能化。農業電商平臺的興起,打破了地域限制,構建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橋梁,讓優質農產品能迅速抵達市場,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
以設施農業為例,設施農業可以充分利用沙漠、海島、戈壁、鹽堿地等資源,極大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緩解了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智慧種植系統通過精準的環境監測與自動化調控,實現了對作物生長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極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同時降低了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
位于萊西市院上鎮的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食用菌工廠于去年建成投產。這家企業將膠東半島豐富的廢棄果木資源制成菌菇生產所需要的基質原料,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每年利用廢棄果木6萬余噸。據該公司副總經理劉鵬程介紹,從基質培育到鮮菇出廠,可以實現全流程智慧管理,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產各類食用菌培養基3000余萬包、食用菌鮮品2萬余噸,食用菌產業規模、產品出口額位居世界前列。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閣北頭肉鴨養殖示范基地采用4層4列樓房式鴨籠,配備了智能環系統,可自動喂料、自動飲水、自動清糞,每平方米可養殖60只—65只鴨,在大大節省占地面積的同時,還節省了10%左右的飼料成本。
在政策扶持方面,青島市農業農村局聯合財政等四部門出臺《青島市建設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實施方案》,布局“四新”(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五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的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并將重點在農業設施裝備、現代種業等方面,持續補鏈延鏈強鏈,加速農業產業融合。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達到200個左右,帶動農產品市場銷售額突破千億元。12月12日,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又專門下發《青島市“新質牧場”建設方案》,計劃到2030年,建設15個左右應用新質生產力、具備核心競爭力、形成產業增長極、引領現代畜牧業、呈現未來新元素的“新質牧場”。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