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的牡蠣,何以“抗衡”水溫變動和季節交替,一年四季快速生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黃海水產研究所、企業協同攻關,培育出“前沿1號”“海蠣1號”牡蠣養殖品種,示范帶動了牡蠣產業從傳統粗放到精細化、精品化生產的升級跨越。
牡蠣產業的發展,是青島市市南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縮影。市南區牢牢把握“高校、涉??蒲性核葍炠|資源集聚”的區位優勢,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釋放提升產業創新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市南區吸納先進城區經驗做法,修訂《市南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市南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規程》,規范項目過程管理,引導支持企業主導的聯合技術攻關。該區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扶持,2024年獲得省、市科技項目立項共34個,爭取上級資金超6000萬元,夯實科技創新基底。
前不久,由松立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山東省靜態交通大模型重點實驗室”,經形式審查、咨詢評議及現場考察等環節,入選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第一批)籌建名單。該實驗室以城市級靜態交通為場景,重點突破新型高效神經網絡架構研究、大模型的高效訓練和推理方法賦能靜態交通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瓶頸,培養生成式人工智能方向的高水平基礎性研究型人才。
市南區統籌推進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不斷增強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今年以來,市南區新增市級技術創新中心13個,海信移動等3家單位進入2024年度青島市重點實驗室擬建設公示名單,建設區級重點實驗室27個。市南區落實重點創新平臺調研走訪機制,區領導帶隊走訪近30次,深挖平臺產出成果,協同促進成果轉化。
市南區不斷暢通產學研合作渠道,營造科技創新生態。該區在青島市率先組建“市南好成果”項目庫,持續推動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有效銜接。今年以來,市南區通過組織開展青島首屆高校設備資產智慧管理研討會、青島國際產學研交流會等科技成果對接活動、青島大學產學研科技成果發布對接會活動,征集成果、需求近千項。市南區還與駐青高校建立成果對接機制,開展“科技成果發布月”活動,常態化征集科技成果,已發布源自青島大學、山東大學(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高校的340項科技成果。截至11月底,市南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完成62億元,13個項目獲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20個項目獲2023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離不開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今年8月,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白俄羅斯協同中心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市中白工業園揭牌,該協同中心可為園區內入駐的中國和白俄羅斯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和市場服務,相關工作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白俄羅斯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
作為市南區助力企業“出?!蓖厥袌龅囊粡垺敖鹈保袊虾辖M織技術轉移中心面向上合組織國家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深度技術交流合作。該中心積極對接海外政府、高校院所及企業,搭建雙邊及多邊對話通道,通過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含交易)等形式,收集優質科技成果、項目資源、企業采購需求等信息。中心已對接自動化超高真空電子束蒸發系統、多功能PVD平臺等317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自成立以來,持續建設海內外城市協同中心,對接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目前,該中心已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上海、江陰等地建成協同中心。
“我們通過開創‘出海三部曲’市場化服務模式,打通前期咨詢、策劃、出訪,中期評估、匹配、整合,以及后期簽約、實施、交付九個關鍵節點,為10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提供海外工作站托管、產品進出口代理等服務,實現30億元的數字貿易服務以及200億元的技術合同登記。” 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主任趙中元說。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