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這句經典的電影臺詞,簡單明了地指出,社會進步的核心推手是人才,當下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較量。
無論是“董宇輝小作文”事件還是不斷升級的中美科技競爭,核心詞都是“人才”二字。
一家企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未來實力的博弈歸根結底是人才。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而科技創新依然源于人腦創新。這是一個正循環。
如何做好人才文章,從古至今都是一項重要課題。
一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有:“凡才材財字,以同音通用。”鮑照在《蕪城賦》中說:“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
古時才和財是通用的,說明人才的創富功能和造富屬性。
人才給企業帶來財富。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知名企業家任正非說:“搶人就是搶未來!”他還說:“華為人,都不是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敝灰o予足夠的激勵和支持,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企業所需的人才。這揭示了人才與財富的辯證關系。
人才讓城市“智”富。有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流動人口每增加1%,會帶來地區GDP增長0.54%。同理,城市發展速度、GDP增速、產業結構和薪資水平等因素,也會影響人才的流向。
比如山東,近年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青島、濟南、煙臺、東營、威海、濰坊、淄博、臨沂、日照9個城市進入全國人才吸引力百強,全省人才資源總量超1500萬人。2023年山東省GDP突破9萬億,居全國第三。
人才給國家帶來財富。張之洞在《創設儲才學堂折》中說:“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在社會的固定資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潤的項目,除了物質資本外,還包括社會上一切人的有用才能。”
我國能快速崛起,與黨和國家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是分不開的。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到黨管人才原則的提出,人才的重要性在國家戰略層面日益凸顯。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人,比2012年增加1億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
正如電視劇《大江大河》中所說,“世界上即使有再多產能過剩,頂尖的永遠是稀缺的,而稀缺的永遠可以由擁有者定價。”
二
甲骨文中,“才”的本意是草木初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說,“生人之初而萬善畢具焉,曰才”,又說,“凡可用之具皆曰材”,還說,“人所寶也,為財”。
雖然才材財不分家,但實際上,才并不能直接生財,還需要學會轉化。
首先,納人為才。晉代袁宏在《三國名臣序贊》中說:“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古之成大事者,納人為先。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領導干部是最直接的“伯樂”,要練好知人善用的“慧眼”,以愛才之心、識才之舉、容才之量、用才之藝,千方百計做好發現、培養、凝聚人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各項事業中來,努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和人才輩出的局面。
其次,變才為材?!坝旁焓?,為國之本?!闭f的就是要投資人才。人才培養、創新和成長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本。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所有的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p>
近年來,山東積極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強化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鄉和專業人才服務鄉村發展,支持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
再次,化材為財。顧嗣協《雜興八首》中說:“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比瞬刨F在適用,不必苛求,只要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可以予以任用。
海爾的人才觀就很好地體現了才到財的轉化。先是發現合適的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然后按照企業發展需要進行雕琢培養,當人才成長為既認同企業文化又能為企業創造財富時,便成為“人財”。企業要想興旺發達,就要充分發現、培育、使用“人財”。
事實上,人才的發展演變與企業、城市、國家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通,體現的是企業的眼光、城市的眼界和國家的格局。
三
厘清了才與富的辯證關系,我們再來說說人才流向的問題。
先看國內。當前,大量的高端人才愿意擠在高校、科研院所,而不是去企業。但實際上,中國企業科學研發經費投入早就遠遠超過了大學和科研機構。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30782.9億元,其中,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投入所占比重分別為77.6%、12.4%和7.8%。
盡管如此,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高研發投入企業的數量水平仍滯后于科研人才的培養。因此,下一步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研發體系,鼓勵支持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開展基礎研究,發揮科創企業與高端研發平臺的人才集聚作用。
再看國外。有學者曾說,中美差距關鍵在人才。中國從14億人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77億。
近年來,全球人才戰愈演愈烈,數據顯示,以紐約、倫敦為代表的歐美國際大都市具有更強的人才吸引力。盡管我國活躍科研人員數量具有優勢,但活躍科研人員數量與高研發投入企業的比值顯著高于東京、波士頓等城市,科研人員流失風險較大。令人安慰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累計有數百萬人次的外國專家來到中國工作,在推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也出現了明顯的回流傾向。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宋運輝有這么一段獨白:“何其幸運,我們趕上了中國百年來國運蒸騰日上的時代,我不想辜負這個時代?!彼f出了我們的心聲。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