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牌上市公司*ST民控(原“民生控股”)迎來至暗時刻。截至2月29日收盤,*ST民控最新價1.29元/股,下跌5.15%,股價創一年新低,距離失守1元面值大關僅有一步之遙。
在經歷了數次易主之后,由“青島國貨”變身為“民生控股”的這家青島上市公司,經營始終沒有擺脫困局。*ST民控上市公司的實控人為盧志強,通過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泛海集團”)持有。目前,大股東中國泛海集團深陷債務危機,2月7日,*ST泛海(即泛??毓桑┱秸仆耸?,*ST民控極有可能會步入泛??毓赏耸泻髩m。
公司幾經易主仍未擺脫困境
資料顯示,民生控股早在1996年就登陸了A股市場,公司最早簡稱“青島國貨”。對老青島人而言,“青島國貨”猶如一座商業地標,在記憶中分量十足。如今,隨著“000416”的證券簡稱無數次的更換,“青島國貨”的身影已經日漸模糊。
早在2009年,泛海集團便得到民生控股22.56%股權,并以此布局典當、期貨、保險、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然而民生控股的發展一直欠佳,2017年開始,營收始終未達到1億元。2022年公司營收僅為0.19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0.26億元,2023年4月26日,民生控股因“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民生控股”變更為“*ST民控”。
“泛海系”實控人盧志強被市場形容為“中國資本市場深潛的一頭巨鱷”,并被稱為“八大民營金融家”之一。巔峰時期,盧志強參股和控股的上市公司多達幾十家,深入地產、能源、金融、科技以及境外投資等眾多領域。
如果說盧志強給了民生控股第二次重振機遇,但機遇并沒有讓民生控股實現飛躍。記者觀察到,民生控股自從剝離商品零售業務后,業績便急劇萎縮,如今的民生控股僅有典當和保險經紀兩大業務,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僅為3172萬元。
在泛??毓芍卣『?,曾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問“泛海控股重整失敗資不抵債,即將退市,請問對公司影響如何?”*ST民控于2023年12月11日回復,“泛??毓膳c本公司雖然控股股東同為中國泛??毓杉瘓F有限公司,但兩公司互相獨立,各自獨立核算,獨立承擔責任和風險。目前公司經營正常。”
2月22日,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公布多條行政處罰信息,詳細披露民生控股內幕交易案。民生控股董事長王宏、中國泛??毓啥麻L兼總裁盧志強的秘書欒先舟等7名自然人,以及紅槿資本在內,均參與內幕交易,合計被罰沒近2億元。
*ST民控規避終止上市收關注函
1月30日,深交所向*ST民控下發關注函,要求其對是否存在年底突擊交易、虛假交易從而規避股票終止上市的情形等作出說明。
關注函指出,因2022年度經審計后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ST民控股票交易于2023年4月27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民控2024年1月30日晚間披露《2023年度業績預告》(以下簡稱“公告”)稱,你公司預計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500萬元至11220萬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為虧損13500萬元至虧損6850萬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扣非凈利潤”)為虧損760萬元至盈利5340萬元。
另外,*ST民控《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71.55萬元,凈利潤為572.24萬元,扣非凈利潤為230.52萬元。
對此,深交所要求*ST民控補充披露報告期內各季度典當業務及保險經紀業務的收入、成本、費用的構成項目及各項目金額。
結合典當行業、保險經紀行業變化、競爭狀況以及公司第四季度業務開展情況等,詳細說明報告期內各季度典當業務放款總額、正常收款總額、逾期收款總額,相關業務的盈利狀況以及是否具備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補充說明典當及保險經紀業務的收入確認和會計處理,相關處理的依據及合規性,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根據深交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1號——業務辦理》(2023年12月修訂)第四部分第二節“營業收入扣除相關事項”所述具體項目,逐項說明公司相關收入是否應當予以扣除及其判斷依據,核實說明相關業務是否存在應扣除未扣除情況。
結合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的主要構成及相關業務開展情況、主要交易對方、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涉及金額等,詳細說明第四季度財務指標大幅變動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年底突擊交易、虛假交易從而規避股票終止上市的情形。
公告顯示,*ST民控業績變動主要原因為公司對持有的“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匯聚金1號”)計算公允價值變動損失10000萬元。根據*ST民控前期公告,公司持有的匯聚金1號本金為10000萬元,即本次計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的比例為100%。
對此,關注函要求*ST民控說明對匯聚金1號全額計提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確認依據及合理性,是否符合相關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月21日,*ST民控發布了關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第二次)。公告中提到,公司于2024年1月31日發布了《關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第一次)》。*ST民控已于2024年1月31日披露了《2023年度業績預告》,業績預告相關財務數據尚未經審計,最終營業收入能否超過1億元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截至目前,公司2023年度報告編制及審計工作仍在進行中,具體財務數據以公司正式披露的經審計后的2023年度報告為準。敬請廣大投資者謹慎決策,理性投資,注意投資風險。
今年以來已有7家A股公司退市
與“嚴把IPO準入關”對應的“應退盡退”正在加大力度執行。根據Wind統計,2024年開年以來,已有7家公司完成退市或鎖定退市。其中,*ST華儀、*ST柏龍、*ST泛海3家公司已退市摘牌;*ST新海、ST鴻達、*ST愛迪、*ST博天4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終止上市決定書或事先告知書。
Wind統計顯示,以連續兩年虧損,且最新業績預告續虧為標準,*ST豆神、*ST富吉、*ST三盛、*ST莫高、*ST左江、*ST長方、*ST越博、*ST美尚、*ST碳元、*ST和科、*ST步高、*ST商城、*ST愛迪、*ST目藥、*ST民控、*ST天山、*ST佳沃、*ST慧辰、*ST美盛、*ST新海、*ST太安、*ST新紡、*ST西發、*ST煉石、*ST圍海、*ST美谷等26股可能暫停上市。
數據顯示,自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29家公司退市,其中106家強制退市,強制退市公司數量是改革前10年數量的近3倍。自2014年建立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制度至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前,該7年內,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公司僅有3家。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明顯增多,僅2023年就有8家公司因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標準進入退市程序。
退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多,投資者對一些處于退市邊緣的殼公司興趣減少?!巴耸泄驹絹碓蕉啵Y金對于這些ST股的關注度大不如前。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炒差炒殼風險越來越大?!蹦橙倘耸勘硎?。
實際上,監管部門今年以來已多次強調,嚴格執行退市制度,要使造假“保殼”者“應退盡退”,讓造假亂市者付出慘痛代價。
A股退市按下“加速鍵”,將在更深層次切實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在多元化退市進程中,“能上能下”“有進有退”的資本市場良性生態正在形成。
為完善退市相關制度,據悉,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優化退市指標,設置更加精準、匹配的退市標準,著重加大對財務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同時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退出政策規定,推動企業主動退市。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揚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