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郝萬明主任帶領呼吸介入團隊,一周內成功完成四例硬質氣管鏡下支氣管內腫瘤切除術,成功改善惡性氣道狹窄,先后救治四名因惡性腫瘤導致氣道梗阻的患者。
肺癌進展堵氣道 “硬軟結合”顯神威
65歲的孫先生(化名)確診左肺鱗癌伴肝轉移兩年余,期間先后進行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熱療等治療,輾轉多家醫院、多個科室,效果差強人意。隨著病情進展,惡性腫瘤逐漸侵占支氣管管腔,出現咯血、活動后憋喘等癥狀。
術前,郝萬明主任帶領呼吸介入團隊對腫瘤位置,大小、血運情況、氣道狹窄程度充分評估,完善檢查并排除禁忌后,為患者行全麻下硬質支氣管鏡檢查+鏡下支氣管腫瘤切除術。快速置入硬質氣管鏡后進軟鏡,左主支氣管管腔幾乎被腫瘤完全阻塞,僅殘留一絲縫隙,表面附著壞死物,鏡身不能通過。給予左主支氣管新生物高頻電圈套、電凝、氬氣刀及凍融、凍切等方式治療,左主支氣管完全通暢,遠端左下葉支氣管完全通暢,患者通氣立即改善。
老年新發哮喘???氣管硬鏡定乾坤
79歲的李先生(化名)身體硬朗,近期出現胸悶、憋氣、喘息,呼吸帶“哨音”,到社區醫院就診考慮為“支氣管哮喘”。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后,對于老年人新發哮喘診斷存疑,擬進一步完善胸部CT檢查排除其他病變。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患者的“喘”竟是因為新生物阻塞氣道,使氣道變窄,氣流通過后出現類似“哮鳴音”。
與家屬充分溝通、講明風險后行全麻下硬質支氣管鏡檢查+內鏡下支氣管病損切除術。麻醉醫師為患者施行麻醉,從監護、靜脈麻醉到插管一氣呵成,為之后的介入手術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鏡下發現左主支氣管近隆突2cm處可見新生物阻塞管腔,在麻醉醫師的保駕護航下行高頻電圈套、電凝、冷凍、氬等離子體凝固(APC)等方式治療,新生物大部清理,左主支氣管完全通暢,遠端左下葉支氣管復通。
術后病理送檢提示為肺鱗癌,患者自覺呼吸瞬間通暢,為后續針對腫瘤的治療贏得了時間。
郝萬明主任表示,中央氣道狹窄常由于氣道內原發的良惡性腫瘤、各種原因所致的氣道損傷、吸入有害氣體導致的化學損傷及感染性疾病造成。氣道內介入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此類患者通氣功能。
目前,硬質支氣管鏡已不再是單純大氣道內操作通道的管狀器械,聯合二氧化碳冷凍、高頻電圈套、氬等離子體凝固(APC)、球囊擴張等技術,成為針對大氣道病變介入治療的重要手段,當遇到突發出血等緊急情況時,可操作性比軟鏡具有很大優勢。
硬質支氣管鏡對呼吸內鏡醫師技術水平要求高,手術設計精細,操作難度大。短短一周內順利進行四臺硬質氣管鏡下氣道腫物切除術,是對呼吸科、麻醉科、微創介入、監護室等多學科醫療救治能力的考驗,也是多學科團隊高效配合、通力協作的生動體現。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棟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