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房地產調控頻次創年內新高,10月各地仍有政策推出但頻次有所回落。政策效果持續發酵,影響著10月的房地產市場。各地樓市分化明顯,重點城市的樓市表現成為考察“銀十”成色的重要參考。
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中指數據為基礎,考察今年上半年GDP前10城市,即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的10月樓市銷售和房價情況,并由此討論市場變化與樓市走向。
具體來看,除北京和上海之外,大部分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環比均延續增長態勢。新房價格也呈現穩中微漲的特征,但更能反映市場熱度的二手房價格在下降,政策可持續性有待觀察。另外,結合其他機構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市場熱度已經有所下降,市場回暖動力稍顯不足。
受訪專家認為,當前仍處政策寬松期,供需兩端政策還有發力的空間和預期。另外,年底將近,房企出于沖刺年終業績考慮,或加大營銷優惠力度“以價換量”,市場仍將保持一定活力。但后續市場仍面臨調整壓力,未來的市場表現仍與政策力度息息相關。
京滬市場承壓
一線城市是重要的樓市風向標,但作為重要的標桿城市,北京和上海10月新房、二手房成交雙雙下降。
根據中指數據,10月北京新房成交5177套,環比下降12.1%;二手房成交10653套,環比下降25.3%。同期上海新房成交8505套,環比下降23.6%;二手房成交12808套,環比下降15.6%。
9月1日,北京和上海官宣“認房不認貸”,更多家庭重獲首套房資格,也激活了部分觀望需求,購房者集中入市,短期推高市場成交量。但從數據來看,“認房不認貸”效果并不持久,北京和上海市場復蘇的持續性顯露不足。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撰文指出,市場成交復蘇持續性受挫可能與兩地政策放松的接續力不足有關。如繼9月初落地商貸“認房不認貸”后,上海10月中旬優化公積金貸的住房套數標準,而北京10月底才打上了這一政策補丁。
不僅如此,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市場預期偏弱仍是北京、上海樓市成交恢復持續性不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剛需置業客戶,入市更趨謹慎;除此之外,居民對兩地樓市政策存優化預期,疊加居民對未來房價上漲預期偏弱,二手房掛牌量持續居高不下,進一步加重了購房者觀望情緒。另外,北京、上海9月成交基數較高疊加國慶假期影響,客觀上也使得10月成交量環比有所回落。
與北京、上海不同,廣州和深圳10月市場表現相對積極。10月廣州新房成交6571套,環比增長4%,同比增加18%;同期深圳新房成交2654套,環比增長近28%,但仍弱于去年同期。
陳文靜認為,從政策來看,廣州政策放松力度較強,除“認房不認貸”外,廣州優化區域限購,同時提出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機制,進一步去釋放購房需求;深圳優化公積金貸款政策、針對港澳居民放松限購、優化離異時間限制等利好政策接連出臺,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市場需求入市,疊加低基數效應,新房、二手房成交環比有所回升。但從市場情緒上來看,深圳市場整體仍較為低迷。
與成交的分化特征不同,在房價方面,除深圳環比微降0.12%外,其余三個一線城市10月新房價格均略有上漲,北京、上海和廣州環比分別上漲0.11%、0.22%和0.23%。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房價的上漲可能與成交結構相關,在“認房不認貸”政策影響下,高端改善需求加速釋放,高價項目成交增多,帶動當地房價回升。
重點二線城市量漲價跌
與北上廣深的成交漲跌分化不同,GDP前10城市的其余6個重點二線城市10月新房成交均有上漲。重慶、杭州、蘇州、成都、武漢和南京10月新房分別成交6408套、5662套、3217套、10728套、12099套和3106套,環比分別增長4.5%、1.1%、8.5%、19.4%、73.4%和20.4%。杭州、蘇州、成都和南京10月二手房成交也有所上漲,其中杭州最為明顯,全月二手房成交4579套,環比上漲62.6%。
與成交不同,10月重慶和杭州的新房價格出現下降,其余城市微漲。二手房價格降勢更為明顯,重慶、杭州、蘇州、成都、武漢和南京10月二手房價格環比分別下降0.7%、0.5%、0.6%、0.34%、0.8%和0.7%。
對此,陳霄認為,重點二線城市成交向好,表明近期以來這些重點城市出臺的松綁政策效應已經傳遞至成交端。
實際上,近期各地都有房地產政策推出,以杭州為例,9月5日,杭州開始全面執行“認房不認貸”,吸引一批購房者短期集中入市;10月16日,杭州發布樓市新政,縮小限購范圍,延長公積金貸款年限,法拍房不再限購等等,支持合理購房需求;10月25日,杭州發布公積金新政,降低限購區和非限購區首付比例,首套房首付比例分別不低于25%和不低于20%,二套房首付比例分別不低于35%和30%,降低購房者的購房成本。
與此同時,陳霄談到,重點城市房價的下行,也傳遞出雖然成交改善,但是居民置業信心仍然不高。在成交增加的同時,掛牌量也在迅速攀升,10月重點14城掛牌量與成交量的比值升至33,達到近三年來的次高峰。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加劇,也對后續成交和房價帶來壓力。并且業主降價出售心態仍然不減,說明居民對后市預期仍不足。
期待強有力政策加持
整體來看,除北京和上海外,10月GDP前10城市新房成交套數環比均有所增長,但同比看北京、深圳、杭州和蘇州成交表現弱于去年同期。不只這10個城市,中指重點監測的100城10月商品住宅成交規模環比增長約4%,但同比看仍下降約13%。
不難發現,10月樓市成交延續復蘇的特征比較明確,但整體市場表現仍弱于去年同期。此外,政策效果釋放的可持續性也還有待觀察。
東吳證券監測發現,今年第44周(10月28日至11月3日)新房和二手房成交略有回落:38個重點城市新房成交面積311.2萬平方米,環比微降0.4%;17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積174.3萬平方米,環比下降5.9%。
在陳文靜看來,當前全國樓市低溫情緒尚未修復,核心城市市場韌性相對較強,在政策帶動及房企大力促銷下,潛在購房需求得到釋放,但部分重點城市政策效果持續性不足,10月市場成交較9月回落,短期市場去化仍有一定壓力。
根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10月政策出臺頻次為86次,較9月的144次明顯減少。陳霄談到,若沒有更加強有力的政策加持,后續市場復蘇將承壓。
現階段房地產政策仍然處于寬松期。上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未來房企融資支持政策有望繼續推進。各地也有需求端政策調整消息傳出,如南京取消土拍限價,如昆明取消限購限售,再如北京公積金貸執行“認房不認商貸”等等,各地需求端政策仍有放松的預期和空間。
陳霄舉例稱,如一線城市在松綁限購,調整公積金“認房認貸”等方面仍有空間,二線城市或繼續解除限購限售,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等。
陳文靜認為,短期來看,若核心城市進一步跟進落實相關政策,當地市場有望逐漸企穩恢復。另外,年底最后兩個月,企業或加大營銷力度、加速銷售回款,在部分城市“以價換量”帶動下,市場有望保持一定活躍度,疊加土拍政策優化,部分優質地塊競拍熱度提升,也有利于進一步修復市場預期,但對于多數城市來說,市場調整壓力仍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李莎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