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作為青島本地發展起來的、國際知名大型跨國企業,其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體系遇到了哪些新挑戰,海爾集團有哪些經驗和做法?在人力資源高質量發展對話會高端對話環節,海爾集團副總裁李攀表示,企業全球化發展的背后是人才的發展,全球化企業普遍都具有人才國際化、多元化的特點。從海爾的全球化發展來看,主要面臨兩大挑戰。
“作為跨國企業,用人觀念尤其是本土之外的海外用人方面有比較大的挑戰?!崩钆时硎?,不同于日韓企業以外派為主、歐美企業習慣雇用職業經理人的模式,海爾的全球化以人單合一模式下的沙拉式文化融合,消弭國家、種族等界限,堅持人的價值最大化作為根本出發點。不分外派人員、本土人員,不分市場人員、產業人員,只有一個稱號就是“全球海爾人”,這是海爾的顯著特征。一切從市場出發,統籌市場、產業等構建零距離團隊,服務客戶、用戶、市場。同一目標同一團隊,在此觀念指引下,鏈接、整合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資源。
每一個當地的CEO都要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的挑戰。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曾說過,企業即人。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企業要提供一個創業創新的平臺,讓每個人都能實現自我,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目前海爾在海外主要區域已經進入行業前三,在美國、新西蘭、日本、巴基斯坦等國家成為當地第一。這些市場的CEO,像美國的Kevin、澳新的Daniel、印度的Satish等也成為當地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的管理模式、經營成果等受到普遍認可。
圍繞海爾所在的制造業行業和產業領域,海爾在產教融合、產學研一體化方面,有哪些經驗和做法?李攀說,自出海之初,不同于傳統企業代工創匯,海爾堅持出口創牌。代工是有什么就賣什么,而創牌是要關注用戶需求,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科技創新,這也驅動海爾在產教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加快本土化布局。秉持“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的理念,提供平臺,讓員工、用戶、供應商都在一個平臺上共創,同時產出價值。
產教融合,聯合高校院所培養海外本土化高質量人才。李攀說:“在美國,GEA和路易維爾大學合作,大學參與到我們全球技術研發管理培訓生項目,我們聯合培養后備技術人才,項目的實施效果非常好,現在全球項目上的同學有260多人,目前學員畢業后5年的留任率達到90%以上。在泰國,自去年起和當地頂級大學朱拉隆功等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朱拉隆功大學結合我們的需求培訓向我們輸送管理培訓生候選人,今年已經做到第二期了。我們也在越南和當地的技術大學等展開了類似的合作,同時也在探討在當地建立聯合創新基地的可能性?!?/p>
產教融合也形成反哺機制,企業的實踐經驗可以多方面、全方位的促進高校理論體系發展,從實踐中獲取更精確的信息,有助于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提升教學質量。產教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實現了共創共贏。
產學研一體化,整合當地一流的技術資源和用戶資源,形成了共創的主體。李攀舉例說,在美國建立開放的社區創新平臺(First Build),打破了沉悶的研發體系,吸引了社會資本和資源的不斷涌入,借助社會資源驅動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福特、阿迪達斯等都成為了平臺的資源伙伴,在平臺上誕生了高端烤披薩機、蘑菇盒子、室內熏肉機等系列創新產品,用戶參與交互和創新也給平臺帶來了不竭的發展動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