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社會音樂教育國際化發展,9月29日下午,2023中外音樂學院院長學術交流會(青島)在市北區召開。活動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青島市市北區教育和體育局承辦,青島環海灣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協辦。會議旨在通過國內外專業音樂學院院長對社會音樂教育與美育、國際比賽與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交流領域內的廣泛探討,啟發青島美育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的協同發展與國際交流,促進校地合作,為青島乃至中國的音樂教育與開放互融再添動能。
俞峰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以“構建中國藝術學科學位體系,引領高層次藝術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為題,回顧了中國藝術學科學位體系的發展歷史,展示了中央音樂學院在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果,詳細介紹了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和中央音樂學院立德樹人、小中大學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成果。他表示,面對新的變化和調整,中央音樂學院根據自身實際積極主動地推動本校藝術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的對應調整和優化;同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建設之上,合理調整自身學科專業布局,力求在辦學特色、師資隊伍、課程改革、體制機制和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滿足國家在改革創新和升級轉型過程中對高層次專業化藝術人才的需求。
全星海
韓國秋溪藝術大學副校長全星海以“建立良好的音樂表演習慣培育全球青少年音樂人才”,討論了如何通過建立良好的演奏習慣、合理掌控學生學習進度、培養情緒管理和自我表達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途徑,培養出具有跨文化合作能力并具備積極健康態度的青年音樂家。他表示,對于建立良好的音樂表演習慣,有三個教學原則:要每天從“零”開始,要重復正確的習慣,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青少年在全球范圍內學習合作。希望通過合作交流與共享,培養和推廣世界各地優秀青少年音樂人才,以推動音樂教育的創新與進步。
揚·菲利普·斯普里克
德國漢堡音樂戲劇大學院長揚·菲利普·斯普里克則討論了當今德國音樂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他表示,德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面臨缺乏訓練有素的音樂教師和音樂教學課程縮減等挑戰。許多德國大學正在建立預科學校,試圖在學校和大學之間建立早期聯系,且建立了促進年輕音樂家職業發展的教育體系。同時,德國古典音樂目前正在經歷巨大變化,傳統音樂會形式受到質疑,音樂廳和管弦樂隊的教育活動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賽事的作用和音樂節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
文鋒
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文鋒以“跨文化視域下藝術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為題,聚焦人才培養與推行專項育人計劃、重視實踐教學、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國際合作和多渠道交流、拓展藝術實踐平臺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探討專業藝術院校應具有的跨文化工作視野和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他提出“四要素”,即要聚焦人才培養,推行專項育人計劃;要重視實踐教學,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要強化國際合作,開辟多維交流渠道;要拓展藝術實踐平臺,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尼爾斯·羅辛-肖
丹麥皇家音樂學院代理院長尼爾斯·羅辛-肖介紹了該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心理培訓、模擬面試等特有的音樂人才培養方法。丹麥皇家音樂學院旨在教育培養學生,并可持續性儲備音樂人才。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丹麥對運動心理學模型的改編,即整體表現心理學模型。其中有四個核心原則:營造積極環境,提高績效福利,培養學習文化。學習計劃可以根據學生日常教學需求和期待進行定制。教師的任務是通過對教學情境的積極設定來引導學生發現、認識和發展自身的藝術特性。
高雁
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高雁以“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服務區域發展,全力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音樂教育國際化”為題,強調專業音樂院校在音樂教育社會功能中應發揮的作用,為國民音樂教育體系提供支撐,并以青島為例總結青島服務區域社會發展的經驗,倡導立足中國實踐、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音樂教育國際化。她表示:要堅持人民中心,引領專業音樂教育,服務大眾審美,通過源源不斷地培養高質量的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管理和音樂教育人才,為踐行高質量的“三位一體”國民音樂教育體系提供支撐。
國內外頂尖音樂院校院長在發言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加強交流對促進音樂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強調了音樂教育和美育工作對社會發展、人格塑造和國民素質提升的積極作用。未來,依托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藝術資源,市北區將進一步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為音樂美育教育帶來更多機遇和動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辛小麗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