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青島國資在資本市場又有“大動作”。近日,已經披星戴帽的天目藥業(股票名稱:*ST目藥)公告稱,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青島匯隆華澤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匯隆華澤” )將成為新的控股股東,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將成為實際控制人。在此之前,天目藥業實控人曾數次更迭,并一度無實控人。為了拿下天目藥業,算上2017年的投入,青島國資已付出了超11億元。
根據青島市國資委等官網披露信息顯示,自2018年以來,青島各級國資特別是城投公司,都對資本市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資本市場上的并購頻頻出手。
據記者統計,青島國資在近三年來,已經通過二級市場入主或參股的方式,已經收購了11家上市公司的股權,分別是:百洋股份、天晟新材、石大勝華、海聯金匯、萬馬股份、博天環境、北京文化、三寶科技、融發核電、誠志股份、天目藥業。
11億元拿下杭州第一家上市公司
*ST目藥全稱為杭州天目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為杭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國第一家中藥制劑上市公司;主要產品有薄荷腦、河車大造膠囊、珍珠明目滴眼液、薄荷素油、復方鮮竹瀝液,核心銷售區域在華東地區。
青島國資入主天目藥業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匯隆華澤對天目藥業的追求,始于2017年。彼時,青島國資尚未大規模進軍資本市場。因此,此事件在當時屬于“新鮮事”,備受關注。
公開信息顯示,嶗山區國資平臺青島全球財富中心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匯隆華澤最早于2017年即持有*ST目藥股份:2017年初,匯隆華澤曾四度舉牌天目藥業,耗資約8億元,成本高達30元/股。加上最新一次出手的3.64億,嶗山區為拿下天目藥業控制權已累計投入了超11億元。
2019年初,*ST目藥彼時的控股股東長城集團因資金鏈告急,又與青島財富達成合作意向。根據協議,青島財富給予長城集團13.5億資金支持,交換長城集團持有的天目藥業實際控制權。
不過,后來長城集團與青島財富的的合作遭遇波折,甚至一度對簿公堂。所謂的合作,也就不歡而散。
2020年,事情迎來第一次轉機。當年,永新華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法拍,獲得長城集團所持有的*ST目藥股份,并通過與青島共享應急安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構成一致行動人的方式,成為*ST目藥第一大股東。
*ST目藥最新公告中表示,永新華瑞與青島共享應急解除一致行動人。由此,匯隆華澤成為第一大股東,并通過受讓股份、定增等,將持股比例上升至46.14%,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實控人。
這些年,由于*ST目藥實控人多次易主,企業經營并不樂觀。2020年到2022年,*ST目藥營收2.07億、1.47億和1.09億元,分別虧損4051.83萬元,2980.14萬元和6756.03萬元。公司2022年度期末經審計凈資產為負值。在最新公告中,*ST目藥直言,公司目前面臨流動性和退市風險。
對于這樣一家資不抵債的公司,青島投出去的11多億元如何收回成本、獲得回報,很是考驗操盤者的運作水平。在回復交易所問詢中,匯隆華澤也解釋了舉牌天目藥業的深意?!白鳛榈胤絿Y資本平臺,匯隆華澤希望在優化上市公司股東結構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出股東積極的作用和責任,為地方國資通過資本市場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出適當的形式和途徑,從而有利于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逼浔硎荆澳壳皼]有謀取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意圖?!?/p>
對于青島國資入主*ST目藥,市場分析,青島發力推動中藥工業,發展中藥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大力發展海洋中藥,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因此*ST目藥未來主業或將向當地有特色的海洋中藥傾斜。但從*ST目藥這幾年所經歷的公司治理混亂、業績虧損、資產減值等問題來看,盤活之路依然困難重重。
青島國資頻現大單“出手”收購股權
在最近幾年的二級市場上,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案例頻頻,不少民營企業被納入國資麾下,從2019年底五道口基金收購奇瑞,青島開始在資本市場快速“跑馬圈地”,從2020年以來,已有盈康生命、榮豐控股、國新健康、ST鵬博士4家上市公司“搬家”至青島。
尤其是在2020年,這是青島國資在二級市場上爆發的一年,在約半年的時間里青島國資一口氣買入8家上市公司股權:三寶科技、百洋股份、天晟新材、石大勝華、海聯金匯、萬馬股份、博天環境、北京文化。
2021年末,青島國資再次大單“出手”。江西上市公司誠志股份2021年12月29日晚公告披露,公司控股股東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誠志科融”)100%股權轉讓一事又有新變動,青島??丶瘓F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青島海控金控”)將參與交易,交易完成后,青島??亟鹂貙⒊钟姓\志科融98.2326%股權,進而控制誠志股份29.90%的股份,青島西海岸新區國資局將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青島海控金控此次入主誠志股份將耗資56.36億元。
而在2022年,青島國資又耗資12億元入主*ST海核。2022年11月26日,*ST海核(原證券簡稱:臺海核電)發布公告表示,11月25日,公司管理人及公司與重整投資人青島軍民融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發集團”)簽署了《重整投資協議》。本次交易完成后,*ST海核的控股股東將變更為融發集團,控股比例達到27%,實際控制人或變更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
2022年11月26日,*ST海核披露稱已經簽署《重整投資協議》,該公司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9.21億股為代價,引入重整投資人,其中青島軍民融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將以12.02億元的價格獲得5.62億股,每股價格2.14元,而簽署重整協議前的股價為5.47元。作為條件,融發集團需要再拿出7.21億元解決法拍資產,同時引入財務投資人、注入資產和資源。今年5月,*ST海核成功摘星,更名為“融發核電”,股價也隨之上漲。
當然,青島國資也有馬失前蹄的案例。2018年6月,青島財富中心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通過子公司青島浩基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收購北京上市公司騰信股份,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目前,騰信股份已經觸發退市條件,股票”騰信退“被終止上市,退市前收盤價僅為0.21元。
而在2019年3月,美達股份公告稱,由即墨區與青島城投集團共同設立的青島即墨城投新動能產業發展扶持投資管理中心,與公司控股股東——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簽署了債權投資協議,將向后者提供不超過8億元的資金支持,定向用于支持“昌盛系”的經營發展。2017年高溢價入主時,昌盛日電對“曲線上市”和美達股份在錦綸行業的發展前景顯然充滿期待。但近年來,美達股份連年虧損,昌盛日電核心業務官司纏身,重重困局已令雙方難以“再續前緣”。
國資出手資本市場意義深遠
從近期各地區的國資收購案可以看出,國資收購范圍并不局限于自己所在省區市,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收購案比比皆是,而其中的原委往往是苦于本省內缺乏相關行業且有一定前景的企業。
雖然行業多種多樣,但青島國資的資本投入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與青島的發展全局息息相關。青島國資所投企業幾乎都涉及國家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其中海聯金匯是青島本地企業,聚焦智能制造和金融科技;萬馬股份的電纜和充電樁業務和青島漢河電纜與特銳德的業務具有直接聯系,獲得萬馬股份的控制權對于做大產業集群、發展本地經濟十分有利;三寶科技正在從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也和青島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目標相契合;而北京文化的投資方,青島西海岸控股發展有限公司的母公司開發的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正是山東省“1+N”影視產業基地布局中的核心園區。
萬馬股份和誠志股份兩家上市公司則在被青島國資收購后,迅速在青島落地了多個產業項目。
2021年,萬馬股份在董家口經濟區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投資建設萬馬青島海工裝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為40億元,專注于高端智能裝備及清潔能源相關領域綠色傳輸線纜的設計、制造和綠色新型環保材料研發、生產,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60億元,每年可貢獻稅收6億元。
2022年3月份,誠志股份在西海岸新區注冊成立資本金為10億元的青島誠志華青新材料有限公司,計劃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鏈,此時距西海岸國資平臺??丶瘓F完成對誠志股份的并購僅僅3個月。
無論是國企提出的上市計劃,還是青島國資加快入主、戰略投資上市公司,都是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的手段。
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葉凡表示,民企與國企的融合發展,是地方國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資產證券化率以及優化產業鏈布局在具體實踐中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最優方式之一。
若單從產業鏈布局看,該方式兼具三大優點:首先,國有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上游,而民企的主營業務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股權并購可以更好地打通產業鏈上中下游,發揮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其次,民企變為國企后,之前較為靈活的經營方式、激勵機制以及管理效率對于融入國資新體系、彌補原有產業鏈布局中的薄弱點具有積極作用;最后,打破國企與民企在傳統產業鏈中的分工,形成新的分工協作,互相促進,打造出“現代化”產業鏈。
今年以來,包括國資委、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在內的“國資系”主體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2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揚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