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即墨區鄉村振興局的數據顯示:即墨區光伏產業扶貧項目從2016年9月份開始陸續并網發電以來,已完成并網發電收入達2160余萬元,由于資產全部確權到村,即墨全區27個省定貧困村每個村莊可獲益約80萬元。光伏幫扶電站已成為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的新業態、脫貧群眾增收的新亮點。
光伏發電,為扶貧注入新思路
光伏扶貧是國家確定的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具有投產見效快、扶貧精準度高、收益長期穩定的優勢,是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有效途徑。
村內閑置廣場周邊建設光伏電站
2015年,即墨區積極響應上級號召,結合27個省定貧困村的村莊實際和產業優勢,在青島市率先實施了光伏產業扶貧項目。項目于2016年初開工建設,總投資2585.43萬元,2016年9月份開始陸續并網發電,27座光伏發電站每個裝機容量約為120千瓦,項目裝機總容量3003.39千瓦。電站設計穩定運轉壽命為20年,預計總發電量約為6480萬千瓦時。2019年初,即墨區27個光伏扶貧電站分三批陸續獲得國家光伏扶貧電站電費補貼,電費為0.98元/度,每個電站每年可發電約12萬-14萬度,每年可為村集體穩定增12萬-14萬元。
政策扶持,為脫貧增添新保障
光伏扶貧作為一項新的扶貧路徑,即墨區鄉村振興局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出臺配套的資產運營管護辦法,保障光伏扶貧項目的順利實施。
溝塘周邊建設光伏電站
即墨區光伏扶貧項目建設特點突出。建設初期,充分利用村委辦公室房頂和閑置廢棄的坑塘、村內廣場等,最大化地實現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化效益。其中有11個電站建在廢棄的溝塘,6個電站建在農村道路邊,7個電站建設在農村閑置廣場上,3個電站建設在村委辦公室屋頂上,光伏項目排列整齊,成了村莊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移風店鎮道頭村和金口鎮華家周疃村,在村內閑置廣場周邊建設光伏電站,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配置了石凳,栽植了觀賞苗木,建設了健身路徑,成為村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靈山鎮索戈莊村在光伏電站四周配套建設了村內休閑廣場,被村民們譽為“光伏廣場” 。
27個光伏電站建成后,項目產權全部移交貧困村村集體所有,在貧困村固定資產賬上進行登記管理。光伏電站運營合作模式為自營模式,由村莊自行管理運行電站,日??醋o查看電站是否有安全隱患、電站是否正常發電、光伏運維是否及時等。光伏電站收益由區供電公司每月按照各電站發電量將電費撥付至有關村莊所在鎮街經管中心,記入村莊賬戶。
除村莊日常管理外,即墨區鄉村振興局還統一聘請了專業的光伏運維公司,通過建立“護光者”APP,對項目運行進行實時監測和全程運維管理,制定了定期現場巡查和網上實時監測相結合工作機制。出現情況,第一時間發現斷電,24小時內完成修復,確保電站持續高效運行。
為進一步保障光伏電站持續發揮效益,為即墨全區27個光伏電站統一購置商業財產保險,以最低保費實現最大保障,確保光伏扶貧項目穩定運營、持續發展、長遠受益。
效益突出,為鄉村振興擘畫新藍圖
光伏發電投資回報率較高,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特別適宜扶持“失能”“弱能”貧困戶??蓪崿F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起到積極作用。
即墨區光伏電站的發電收益主要用以開展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電站維護等,根據貧困戶數量及貧困程度等因素確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建立幫扶基金,用于貧困戶幫扶。
據悉,每個光伏電站可吸納1-2名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負責電站日常安全維護,年可實現收入2000-3000元。截至目前,全區27個省定貧困村利用光伏收益為貧困戶發放收益分紅400余萬元,累計安排村莊公益崗位160余個;實施大量村莊小型公益事業,硬化村內道路8萬余平方米,修建村內排水溝7000余米,修建橋涵30余座,修繕公益用房30余間,整修田間生產路4萬余平方米,設立防疫崗位80余個,購買防疫物資6余噸。
光伏扶貧項目切切實實增加低收入戶的收入,有效地改善了村莊和低收入戶的生產生活環境,為高質量推動即墨鄉村振興擘畫了新的藍圖。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實習記者 毛梓軒 通訊員 江崇梅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