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需要資本積累的數量保障,也離不開資本要素優化配置,共同形成對發展質量的正向引導作用。這就要求金融機構給予針對性的、持續的、有力的支持,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近些年來,大型銀行紛紛加注科創金融,提高對科創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既體現出銀行業對國家發展戰略的責任擔當;也為銀行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極。
多家銀行科創金融貸款破萬億
翻看2022年各家銀行的年報,去年銀行在科創金融的突破顯著。具體來看,建設銀行科技企業貸款突破1.2萬億元,增幅達40%;交通銀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戶數較上年末增長49.55%,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09.88%;工商銀行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企業貸款余額1.23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1.75萬億元;農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達1.2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超3,800億元;郵儲銀行服務專精特新及科創企業客戶5.40萬戶,貸款增速超過40%;中國銀行全年對科技金融領域提供綜合金融支持約1.45萬億元。
目前,銀行對于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主要還是在于傳統的貸款,但是除此之外,銀行也意識到科創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具有高成長、高技術、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但往往主體信用不足,研發融資需求旺盛卻缺乏有效抵押物,與傳統銀行的風控要求相違背。所以,在信貸上在服務模式上,各家大行著力組建自己的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服務邊界,也在績效考核上降低傳統貸款規模的比重,而更看重綜合服務帶來的業務增量。
比如,浦發銀行在年報中指出,抓好FPA經營,利用集團多牌照優勢,加快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角色轉變,實現從相對單一的貸款經營向包括資金組織、撮合交易等多品種業務指標的全面經營轉變??苿摻鹑诜矫妫掷m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深化“股、債、貸”一體化生態圈經營。去年,浦發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超5萬戶,較年初增加25%,科創貸款余額超3900億元,較年初增長28%,科創板上市企業中,超70%為浦發銀行服務的客戶。
在服務科創企業中,全生命周期成為了多家銀行共同提到的關鍵詞。農業銀行在年報中表示,積極打造“投、貸、服”一體化的科創企業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在評級、擔保、授信等方面出臺差異化支持措施,推出線上場景、政府增信、投貸聯動、公私聯動等多類專屬產品。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生態的優質金融服務。
郵儲銀行結合專精特新及科創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經營方式的差異化特征,秉持主辦行客戶服務理念,精準聚焦專精特新及科創企業的融資融信、財富管理、支付結算及賬戶管理、資本市場、咨詢撮合五大方面需求,精心打造了五大類產品服務線,著力為客戶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
中國銀行構建綜合金融產品譜系,推出科技金融信息平臺,促進商行投行高質量業務聯動,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其中,科技金融貸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綠色信貸、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上年末增長分別為14%、115%、41%、39%。、
如何才能不錯過“科創潛力股”
以銀行傳統的信貸服務標準來看,科創企業并不是優質的貸款對象。一方面,科創企業本身主要是中小企業,需要壓降生產經營成本,較難承擔高額貸款利率;另一方面科創企業通常具有輕資產化、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不足等特點,并且時常缺少抵押物和擔保。
而為了服務國家戰略,培育優秀的科創企業,銀行對于科創類的貸款普遍給予了更為優惠的貸款利率。浦發銀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部(科創金融及鄉村振興部)總經理鐘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科創企業的平均貸款利率一般會低于銀行企業貸款的平均利率,上海目前的平均企業貸款利率為4%左右,科創企業比這個還要低。背后的原因,一是因為政策導向;二是因為科創類的貸款以一年以內的流貸為主。但為了給企業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銀行一般會給予續貸便利或給予一次額度,多年循環使用。
而對于科創企業的貸款風控,一些銀行結合科創型企業的特點進行了優化和調整。比如,郵儲銀行定制評級模型,在傳統評級模型基礎上,結合專精特新研發投入、專利、成長性、政策支持等要素開展客戶精準畫像,還原科創企業真實信用評價,構建“看未來”評價方法。
上海銀行的做法與此類似,上海銀行浦東大道支行行長助理林航對記者表示,在對一家物聯網企業的服務中,他們沒有按照傳統企業完全靠資產抵押的信貸模型,而是通過與企業共享數據,在貸前、貸中、貸后實時監測企業運營數據,把握企業現金流動情況,動態追蹤企業規劃的進展情況,確保資產的有效性。
為了更好地服務科創企業,不錯過“科創潛力股”,銀行對于科創金融可能帶來的風險適當提升了容錯率。鐘泉表示,上海主流銀行一般而言貸款的不良率都是限制在1%左右,最高不超過2%,但是對于科創類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科創類企業,往往對不良的容忍度會提升到3%以上。銀行在做相關業務時,內部也會強調“盡職免責”理念。
既要“大海撈針”,又要“慧眼識珠”
多位銀行信貸部門的一線員工告訴記者,目前挖掘新的科創企業有時也要用一些“笨辦法”,比如在科技園區掃樓,拿著工信部發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一家一家聯系等。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大海撈針,也要慧眼識珠。
“一般一家科創企業從成立到有望上市的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如果銀行在企業的創業前期沒有及時跟進,就已經失去了未來合作的機會”,交通銀行張江支行副行長丁岷對記者表示。所以,銀行發展科創金融需要以投行的視角來看企業的運行。
“傳統的信貸主要參考企業的財務指標,而對于科創企業而言,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丁岷告訴記者,“比如,我們的一家科創企業用戶研發投入大,目前還沒有實現盈利,但我們已經給予了他們共計3.9億的資金支持”。
丁岷表示,敢于對一家暫未盈利的企業給予如此多資金支持,底氣來源于對這家企業,以及所處行業的了解。
“分行會了解這家企業的團隊、技術路線、技術天花板、競爭對手等信息,以及其他金融機構,比如投行對企業的判斷等,在了解這些信息以后再看企業的財務報表”。丁珉說道。
著眼于員工行業專業度的提高,一些銀行開展了對信貸業務部門人員的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重點行業的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近些年在招聘新員工時也更加關注其在某項專業領域的背景,而非僅限于金融專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