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文物專家在城子村(現城陽區城子社區)一片菜地里,意外發現了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等石器,骨器有骨針、骨鏃,陶器以黑陶和灰陶為主,紅陶為次。據考證屬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距今有5000余年歷史。
令專家欣喜的是,這些石器多通體磨光、刃部鋒利、制作精致;陶器則胎質堅硬、造型優美,映射著城陽先民的智慧和古文化的璀璨。
時光流轉,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流芳百代的手造遺慧,傳承的是耀古爍今的華夏印記。進入新時代,如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城陽區按照山東省委“加強文化宣傳創新,推動‘山東手造’全面起勢發力,更好賦能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部署要求,在深度挖掘傳統非遺項目基礎上,以手造為聯結點,鍛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美得城陽”品牌,打出了一套“手造+創意+文旅+數字”組合拳,激活老藝人和新匠人DNA,手造活態傳承價值、產業賦能價值和生活美學價值肆意迸發,讓“兩創”落地,讓傳統“新生”。
?探訪:小手藝成大產業
城陽區手造項目眾多,既有上馬剪紙、劉氏泥塑、辛氏鍥金畫等優勢項目,也有黑陶制作、盤扣、喜盒子、紅陶榼子、布藝老虎、蓋巾花邊、漁網編制等民間手工藝;有孫氏古琴、古法旗袍、木船制作、農具制作等傳統匠作,也有諸多海產品、肉食品加工制作方面的項目。目前全區共有區級非遺項目78項。
近日,記者采訪了幾家城陽手造企業,了解企業將小手藝做成大產業的秘訣。
借“蹄”發揮市場寬
離端午節還有近一個月時間,“周氏流亭豬蹄”就陸續接到了5萬份“豬蹄粽子”訂單。
說起來,“豬蹄粽子”創新研發經歷了兩年多時間。起初,粽子和生豬蹄搭配失了原有的軟糯,粽子和熟豬蹄搭配又少了Q彈的口感,需要找到時間、溫度契合點,經過無數次嘗試,最終實現了兩者的最默契融合?!柏i蹄粽子”一炮走紅,香飄萬家。
隨后,“豬蹄月餅”借“蹄”發揮,年銷量增至10萬份。
流亭豬蹄是青島特色美食之一,在眾多流亭豬蹄品牌中,又以“周氏流亭豬蹄”最出名。為何?舉兩個例子:一是豬蹄絕對不能有一根豬毛;二是選用一只豬的三只豬蹄,因為第四只被繩子吊拉有淤血,口感和觀感不佳。
“周氏流亭豬蹄”
2016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周氏流亭豬蹄”愈發蹄疾步穩:研發五香、麻辣、香辣等不同口味、禮盒類休閑類等不同功能等上百個品種,推出了零食小包裝;企業上新信息數字化系統和標準化建設,修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獲批八項發明專利;成為莫斯科美食節、慕尼黑美食節、上合峰會的“座上賓”……2022年豬蹄銷量超億元。
伴隨著經濟發展,“周氏流亭豬蹄”的聲譽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了讓更多食客能夠在飯店之外品嘗美味,流亭豬蹄走向了現代化生產的道路。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目前已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酒店服務為一體的集團化公司,是青島市最大的單體社會餐飲酒店。
父“守舊”子“拓新”
“產能跟不上訂單,就等新工廠啟用了!”這幾天,美聯升花餑餑第五代傳承人陳志正忙著籌備4000平方米廠房裝修,剛接到3萬多件訂單的他忙得不亦樂乎!
美聯升花餑餑源自清代光緒年間的流亭陳氏花色饅頭店,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如何讓百年老字號煥發“餑餑”生機,陳志正堅守初心,精研和提高祖傳技藝。
美聯升端午節龍舟餑餑
單說選料,陳志正曾挑選了數十家面粉廠進行工藝配比,最終確定央企產品作為定制原料并堅持至今。他采用壓榨蔬菜水果汁液調制面粉,形成紅、黃、綠、紫等顏色的面團,手工塑造成形神兼備的造型和寓意,味道香甜,口感柔軟而不失勁道,深受民眾喜愛。
當時青島機場位于流亭,機場來往客商來店購買花餑餑作為土特產;甚至有外國友人慕名購貨嘗鮮,并作為伴手禮贈送親友。
然而,隨著網絡營銷的流行,滋生的仿制品擾亂了市場,導致產量一度下滑。
其時,兒子陳坤海外學成歸來,子承父業,幫了陳志正的大忙。
美聯升母親節花籃餑餑
陳坤扛起第六代傳承人的大旗,組建直播營銷團隊,著力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打通線下門店和電商平臺營銷渠道,根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喜好和口味,不斷翻新花樣,創新推出了春節年獸和福袋餑餑、母親節花籃餑餑、端午節龍舟餑餑、兒童節卡通和水果餑餑等藝術造型……現每個月訂單達6000多件,年產值2000多萬元。
如今,陳志正負責生產,陳坤負責市場,父“守舊”子“拓新”,老手藝永葆青春。
師傅出錢獎徒弟
正逢旅游旺季,寺后老燒鍋酒傳統釀制技藝傳承人于同剛的酒廠比旅游景點還熱鬧,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這里是酒廠、是旅游勝地、是培訓基地、還是博物館……每逢酒廠芝麻香釀酒季,游客更可圍觀釀造技藝。
于同剛接手酒廠后,在傳承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在傳統釀酒原料高粱中加入適當比例的小米,經過幾年的反復試驗,成功釀制出清香馥郁、棉柔醇厚的優質小米酒,投放市場后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于同剛介紹寺后老燒鍋酒蒸餾過程
為吸引更多消費群體,寺后老燒鍋研制推出泡酒技藝,將當地的時令水果如草莓、櫻桃、桑葚、桃子、紅杏等以及各類鮮花如桃花、槐花等都放入白酒中泡制,釀成口感獨特的各種果酒、花酒,既豐富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又拓展了花果加工渠道,為鄉村振興增添了助力。
如何將工業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合起來,于同剛有了籌建傳統技藝博物館的想法。
說干就干,于同剛帶領員工將非遺的各項要素以實物實體進行展示,通過原生態釀酒作坊現場釀造和歷代文物展示,市民可以直接觀看傳統白酒釀造的各個步驟環節,親手親眼驗看釀酒的各種原材料,接取各自喜好的原漿酒,置身其中適時品嘗,體驗釀造過程,增加參與感和趣味性。
為了讓寺后老燒鍋酒的古法工藝生生不息,于同剛和父親于寶功建設非遺傳習所,每年定期舉辦傳統釀制技藝培訓班,由父子倆分別授課,帶徒學藝,定期考核,拿出數萬元對優秀傳承者進行獎勵。
?解密:城陽手造出圈密碼
誰說傳統不時尚?誰說咖啡不能配豬蹄?
古老的流亭豬蹄搭配新潮的意式手沖咖啡,一口香糯軟嫩,一口唇齒留香;盛夏白瓷鹵豆腐碰冰碰壁檸檬茶,YOUNG市集沒有古板,但處處都是傳統……年輕人多喜歡老物件,老物件就有多時尚。
“非遺潮”首屆非遺文化節3萬名游客參與,銷售達360余萬元,17家非遺特色飯店營收增20%。
在這場非遺文化與時尚交鋒中,城陽手造做好了突破與創新、守藝與蝶新、顏值與產值的大文章。
老手藝成“新網紅”
“手造IP”欲出圈,要寫好突破和創新文章。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陶榼子”是傳統糕點面食的特色模具,城陽區將這項起源于唐代的古老工藝與冰淇淋雪糕“撮合”到一起,推出紅陶榼子雪糕——“?;ⅰ薄:B可掬、可咸可甜的“福虎”,既有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又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迅速躥紅手造集市。
中外游客選購劉氏泥塑
手造要成頂流,需借助載體和流量。
借力“潮系列”文旅活動這一全域旅游新高地、新名片,城陽大力推介手造產品和美食,發布剪紙文鰩魚和布藝老虎LOGO,推廣“非遺工坊”“一村一品”等模式,手造更具潮流氣息。
城陽區博物館上線“云端展廳”,實現360度全景網上游覽;“賞非遺、品年味”云集市版塊,抖音、小紅書等實現云互動,參與人次達20余萬,老手藝當上了“新網紅”。
《城陽區“省級非遺”口述檔案》乘著多媒體時代“口述歷史”的春風,將口述歷史與非遺“聯姻”,建立非遺檔案專題數據庫,讓非遺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生機。《城陽十二時辰》微紀錄片借用子丑寅卯“十二時辰”,將典型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一天的生活串聯起來,展現匠心與堅守。
守藝與蝶新
來山東,有個必去的旅游勝地,這里是中國海鹽生產的發源地,有著歷史悠久的漁業發展印記,不僅能感受制鹽業5000年的文化沉淀,還能體味漁舟唱晚的悠閑和安寧……
追古溯今,韓家民俗村在浪花中吟唱著新時代歌謠:
涂墨、鋪紙、拓印……2023年紅島蛤蜊節上,孩子們開心地體驗著漁網編織和木板年畫制作,一幅幅作品浮現出青云晨鐘、虎首古洞、東山晨曦、千佛觀雪、萬丈遠眺、西嶺歸帆、草場銀海、鷹嘴聽潮的“紅島八景”。
劇本游、文化演出、親子體驗……以漁鹽文化為主題的諸多活動,一舉入選青島市六大主題研學旅游特色線路。
找準著力點,守藝與蝶新,共榮互生。
手藝就是守藝。在“山東手造”城陽項目庫,100余項手造匠作記述古今的無聲篇章;在總面積2.1萬余平方米的區級博物館、檔案館、手造展示體驗中心,鐫刻文化印記,綿延文化力量;在全區229個社區、95個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非遺傳承人引領百姓近距離感受手造的魅力。
《福祿壽禧》喜盒子
守藝旨在傳藝。青島市首家沉浸式非遺共享空間——嶧陽竹廬,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胡嶧陽傳說”,開發集非遺、文創、閱讀于一體的文化空間。城陽區開設80期非遺研學體驗培訓班,吸引2000余人次青少年沉浸式體驗剪紙、面塑、古琴等手造文化。
傳藝關乎興藝。2000余家日韓企業、近4萬名日韓友人作為擁躉,城陽“手造外交”枝繁葉茂、根基深厚;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中日韓國料理美食節、規劃中的日本櫻??苿摮?、韓國生態城,載體愈豐富、愈高端,手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對話中,城陽區摸準了守藝蝶新的脈搏,讓傳統遇見創新,讓創意遇見美好,讓手造飛入萬千百姓家。
百煉鋼化繞指柔
手造很輕,輕盈得將千年文明鐫刻于指端,或舞動著上馬剪紙的寫意靈動,或蕩漾起核雕的一葉扁舟,或沉醉于萬氏古法旗袍上的一抹云霞……
手造很重,將百煉鋼化繞指柔,指尖工藝造就指尖產業,肩負傳統工藝蓄勢破圈、文旅產業發展的課題。
城陽手造,負重前行,化重為輕,厚積薄發。
在城陽北部的成馬路一帶,有個小飾品加工集中地,這里小飾品產業工廠大約有上百家,從小飾品配件的生產、加工、組裝再到銷售,一項產業就帶動數萬名勞動力就業,生產線工人平均月薪可達5000元。
在城陽區,類似手工藝品交易集散中心有多處,假發、睫毛、飾品、陶瓷及雕刻企業品類豐富,分布著配件、寶石、鑄造、手編等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集研發、生產、制造、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年產值超過60億元,帶動區內20萬人口就業,間接帶動省內欠發達地區30萬余人口就業。
經典驅動,品牌引領,旨在以簡馭繁。
2022年青島市手造節上,180位手造匠人和技藝大師集結,“美得城陽”手造品牌亮相,區級手造體驗展示中心和手造特色街區漸露雛形,整合制作體驗、創意研發、展示銷售、業務指導咨詢等功能,實現跨區市、跨地市產品聯動。
集聚優勢,集約發展,方能化繁為簡。
城陽有12個非遺工坊,既是非遺傳承開發的載體,又為城鄉增加創業機會,積聚發展勢能。
城陽有占地9萬余平方米的直播電商產業基地,1.2萬余家本土企業實現電商化,400余家韓國企業開啟了直播帶貨、出口內銷的新模式,“互聯網+”讓工藝品行業遨游云端。
散落在浩瀚星河的遺珍,就這樣被撿拾、珍藏、流傳……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