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泉,企業如源。
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那宄号c活力,便在于源頭是否有活水注入。
城市與企業之間,同樣是這種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城市為企業提供著生長的土壤,而企業則為這一方水土注入發展的動力。
青島這座城,依山傍海而生,不僅以風光秀麗聞名于天下,更憑借一眾名企在城市中脫穎而出。從曾經靠輕紡工業獲“上青天”的美譽,到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五朵金花交相輝映,再至如今奔赴于創業創新之路……
青島的城市故事,每一頁,每一行,總留存著企業與企業家們創業爭先的身影。他們是這座城市寶貴的財富,也是這座城市未來的描繪者。企業興,則城市興;城市強,則企業強。
翻閱剛剛發布的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系列榜單以及“2022青島企業100強發展報告”,有欣慰,有發展,有思考,更有期待。這是一份企業發展的榜單,又是城市發展的縮影,雖是記錄著2022,卻凝聚著過往,專注于當下,而后看向未來。
底蘊
巨人仍舊在此
過去的一年,用“咬緊牙關”來形容也并不為過。疫情的挑戰、全球市場的動蕩、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對巨量的挑戰,每走一步都顯得頗為不易。
這是一段考驗我們韌性與決心的時光,能咬緊牙關度過寒冬,便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2022青島企業百強榜所展示出的內容便顯得振奮人心。
從入圍門檻來看,2022青島企業100強的入圍門檻為營業收入35.95億元,較上一年 (26.82億元)上升了9.13億元,增幅達34.04%。從整體數據看,2022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納稅總額、研發費用分別比2021百強企業增長了20.42%、8.78%、15.98%、23.37%、17.22% 和19.42%。這些數據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青島市的韌性,特別是在充滿未知與變動的年代里,青島通過政府扶持與企業奮發的“雙端發力”,穩住了這座城市的經濟基本盤。
城市發展呈現穩中提升的狀態,這在韌性之外,同樣離不開城市底蘊的加持。
青島的底蘊來自于何處?或者說,百強榜所展現出的力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巨人仍舊在此。
“巨人”的概念可以分為兩個維度,即企業與產業。在企業端,既有海爾、海信、青啤、山東港口青島港、雙星、澳柯瑪這類老金花企業砥礪前行,又有海灣、賽輪、利群、新華錦、德才這類充滿底蘊的企業奮發不息。
2022年,海爾總投資130億元打造工業互聯網生態園,引領青企數字化轉型浪潮;海信電視機全球出貨量第二,創下中國品牌最優成績;青島啤酒平度智慧產業園竣工投產,品牌價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山東港口青島港貨物吞吐量完成6.8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82萬標箱,雙雙超越廣州港,成為全球第四大港……
一眾名企的奮而發力,讓青島在動蕩的2022年擁有了站定、向前的底氣。這是這一方水土所蘊育出的力量,城市為基,企業為盾,何其幸哉。
在產業端,制造業與服務業這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地位依舊穩固,上榜企業分別為39家和37家。同時,上榜的制造業企業業實現營業收入9929.89億元,占百強總營業收入的53.56%;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5522.43億元,占百強總營業收入的29.78%。
毫無疑問,制造業與服務業仍然在青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也為城市的“過冬”注入了暖意與安全感。
科創
有喜也有憂
城市的發展活力,來源于企業,也來源于創新。或者說,企業的創新之力,影響著城市的創新之力。
特別對于如今的青島而言,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也是謀求發展的必經之路。重新聚焦于百強榜單,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要素。
而從科技創新這一維度分析,過去一年青島市的創新發展有喜也有憂。
喜在何處?數據顯示,2022青島企業100強中有79家企業填報研發信息,企業數量較上一年增加了6家。這些企業研發費用總額達309.90億元,與2021百強(259.51億元)相比增加了50.39億元;此外,2022百強平均研發投入為3.92億元,比上年增加0.37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百強企業平均研發費用增長率高達139.98%,較上年(7.68%)提高132.30個百分點,增幅巨大。
很顯然,2022年青島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呈上升態勢,這從側面證明了青島市科創能力的提升,也符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邏輯。
但在欣喜之外,青島的科創之憂同樣也引人關注。
在79家填報研發信息的企業中,研發投入過5億元的企業共有9家,總研發費用為212.20億元。但在這個數據的背后,海爾、海信2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卻占據整體的49.42%,這即是說明青島市企業整體研發投入情況并不均衡,研發投入仍集中在少數大企業身上。
與此同時,在研發強度方面青島企業同樣存在差距。按國際通行標準,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有競爭力,高科技企業甚至要達到15%以上。
而若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青企,那便多少有些令人遺憾的意味。在所有填報信息的企業中,研發強度超過5%的企業僅有5家,甚至比2021年還要少1家,且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研發強度達到15%。
更極端的是,在這些上榜企業中,有34家企業的研發強度不足1%。這也是眾多企業躑躅于傳統行業、傳統產品,在“紅海”競爭中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創新毫無疑問是企業與城市發展的核心利器,但在打磨利器這件事上,青企的科技創新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路徑
高質量與數字化
路,始終要向前走??吹搅瞬罹?,要奮力追趕;看到了方向,則應該堅定不移。
在科創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但同樣也應該積極地告訴自己,這并非沒有找到追趕的路徑。
那么青島發展的路徑是什么?當有兩條,高質量與數字化。
為何說高質量與數字化會是青島與青企發展的新路徑?答案同樣來自于榜單。在本次發布青企百強榜的同時,2022青島年度經濟成就宣傳發布活動也同時公布了2022年度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和2022年度數字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從這兩大典型案例的定義分類上便不難看出,青島市極為明確地將高質量發展與數字經濟作為未來破局的關鍵路徑。
而具體到案例本身,青島市的路徑布局也與眾青企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在32個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中,海信多項實踐入圍其中,展現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決心;賽輪聚焦橡膠輪胎產業的發展,以民企之姿謀行業未來;??怂箍狄栽钪妗⒐I互聯網為關鍵詞,將時代前沿技術賦予智能制造……
目光再投向37個數字經濟發展典型案例,海爾系中多個品牌產出成果,在數字化轉型中先行一步;澳柯瑪深耕供應鏈的數字化發展,以數智科技推進協同創新;青島城市傳媒以數字化手段為抓手,實現了文化傳媒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
發展之事,并無獨行。在青企發力于兩大路徑的同時,青島市亦是堅定著自己的步伐。
在高質量發展領域,青島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力度,截至目前,青島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2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654家。而在青島舉辦的“第四屆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2022)”中,青島共有12家企業上榜,在全國位列第五,北方城市位列第二。
而在數字經濟之路上,青島以“數字化”為引擎,打造數字化營商環境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此外,深化數字化改革也成為青島的著力點之一,在持續優化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的同時,青島又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設數字政府,加碼布局數字基建,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為營商環境注入新活力。
找到了路,便不怕路遠。既然青島尋到了新發展的路徑,那么堅定而行下去,終會有所回響。
期盼
下一個千億企業
以制造業與服務業為支柱的青島,正走在開放、變革、創新的道路上,也渴望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展現出自己的城市競爭力。既然視野放得宏大,那么對標者同樣也應該充滿競爭力。
近五年來,青島市將“學深圳、趕深圳”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同時,兩座城市的產業結構又都以制造業、服務業見長,其城市地位之于各自所處省份而言,亦都有經濟核心的模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青島企業的發展便可以與深圳橫向比較一番。
青企與深企之間的對比,最直接的體現當是在全省的競爭力。在2022年廣東省百強企業榜單中,深圳入圍企業達51家;放眼青島,在同時期的山東省百強企業榜單中,青島上榜企業卻僅有17家。51對17,這是一個相對懸殊的數字,且在這些數字中,深圳上榜企業多為民企,而青島則以國企居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青島企業的發展活力還遠遠不足。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有其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青企與深企相較,更多還是在于找差距,重反思。而綜合自然環境、政治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向等多方面要素,寧波與青島有諸多相似之處,兩城排名亦是伯仲。
對比青島與寧波的百強企業,特別值得關注的一點便在于“千億級企業”身上。從數量上看,2022年青島營收過千億的企業為海爾、海信2家,而寧波則擁有5家;從時間上看,2022年青島千億級企業數量與上一年持平,但寧波卻在一年時間內由2家增長至5家,實現了倍數增長。
相較于數量上的差距,青企的另一個尷尬點在于,自2017年后,青島千億級企業便一直停留在海爾、海信身上。
青島的下一個千億企業在哪?這是一種感慨,當然也是一種期盼。
而這個答案有沒有?其實是可以窺見一二的。
作為青企百強榜中的“探花”,青島海發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隨著不久前2022年度報告的發布,正式以1068.43億元的全年營收躋身“千億俱樂部”,成為青島市第三個千億級企業。
與此同時,在青島市重點布局的“7+10+7”共24條產業鏈規劃下,以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為代表的7大優勢產業具備重圍實力。其有望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中,逐步形成1000億級、2000億級、3000億級產業的梯次發展格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百強榜單,看自己,也要看他處;看過去,更要看未來。
青島的故事,有自豪,有思考,有曲折,有奮斗。但無論如何,它終究要由青島的企業來書寫,并且共赴未來。
青島這座城,清澈如泉,而意欲長興,終離不開企業。百強榜的意義不在于羅列百強,而是希望以此為鏡,可為后來者明目,而后映出千強萬強,生生不息?;蛟S有一天,青島的泉水便可噴涌而起,沖出藩籬,最終匯于江海之中。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