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抗通脹、穩經濟、防金融風險多重難題,歐洲央行的緊縮之路走得格外艱難。
當地時間5月4日,歐洲央行決定將三大關鍵利率上調25個基點,這一“降級”舉措符合市場預期。此前在3月,歐洲央行曾頂著銀行業危機壓力,兌現了加息50個基點的承諾。從5月10日起,歐洲央行存款便利利率升至3.25%,邊際貸款利率升至4.00%,主要再融資利率升至3.75%,達到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歐洲央行加息幅度收窄、持續時間延長,是迫于當前經濟金融形勢所做出的不得已選擇。一方面,歐元區仍面臨較為嚴峻的通脹壓力,盡管已連續多次加息,但通脹并未得到有效緩解,需進一步將利率提升至限制性水平,以有效影響居民消費等行為。另一方面,歐元區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加大,且受地緣政治沖突和銀行業危機等因素影響,市場情緒敏感,資本逐漸流出銀行體系,信貸條件收緊。所以,采取更溫和的加息節奏可以避免對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較大沖擊,降低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在5月加息25個基點后,接下來,歐洲央行大概率仍難以停下加息腳步。在放緩加息步伐的同時,歐洲央行也強調將繼續加息。未來的利率決議將遵循數據依賴模式,將確保利率具有足夠的限制性,同時以有節制和可預測的速度繼續減少資產購買計劃的投資組合。
歐元區的三重困境
在早前的激進加息過后,如今歐元區正面臨抗通脹、穩經濟和防金融風險三重困境,歐洲央行的緊縮之路更顯艱難。
一方面,歐洲的通脹壓力依舊嚴峻。5月2日,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4月調和CPI同比增長7%,略高于3月的6.9%。4月核心調和CPI同比增長5.6%,低于3月的5.7%。
另一方面,歐洲經濟也“陰云密布”。4月28日,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20個歐元區國家的GDP環比增長0.1%,低于預期的0.2%。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表現慘淡,一季度GDP同比萎縮0.1%,遠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長0.8%。
歐盟委員會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增長0.9%,明年將增長1.5%,可能將避免經濟衰退,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通脹、貨幣緊縮、疲弱的外部需求等。
除了通脹和經濟壓力,歐洲也面臨金融壓力。從各大歐洲銀行近期披露的一季度財報來看,存款外流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例如,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第一季度存款下降4.7%,部分原因是人們對銀行業危機蔓延的擔憂。德國央行的數據顯示,家庭存款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8%。
當歐洲央行去年宣布“負利率時代”終結后,歐洲多家大銀行很快提高了貸款利率,但大多數銀行在提高存款利率上卻行動遲緩。隨著儲戶尋求更高現金回報,歐洲的貨幣市場基金也和美國一樣受到歡迎。當儲戶以更快的速度拋棄銀行時,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硅谷銀行的事件上演。
而金融壓力也會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近期金融市場緊張情況如果持續,將加劇歐元區經濟的下行風險,而且加息對于歐元區經濟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其影響程度仍然高度不確定。
通脹、經濟和金融三重壓力之下,抗通脹仍是目前歐洲央行的優先任務。
王有鑫對記者分析稱,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仍以遏制通脹為主,在通脹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加息周期仍將延續。但隨著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在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對于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的關注度也在提升,政策制定所受到的掣肘增加。一季度歐洲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并未陷入衰退,給予歐洲央行緊縮貨幣政策更多支撐,而后續如果歐元區經濟陷入衰退,則緊縮性貨幣政策也將隨之調整。
緊縮之路仍未走到頭
在美聯儲加息之路大概率到達終點之際,歐洲央行的緊縮之路仍未走到頭。
對此,王有鑫分析稱,與美國相比,歐元區通脹壓力更大,但金融體系風險低于美國,因此,緊縮性貨幣政策持續的時間將更長。美國通脹壓力已明顯緩解,且仍處于下行通道,加息的滯后效應和累積效應逐漸顯現,與此同時,美國銀行業危機不斷凸顯,已有多家銀行倒閉,為了推動經濟實現軟著陸,暫停加息可能是當下更優選擇。
相比美聯儲,歐洲央行面臨更難的跨期最優選擇。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歐元區通脹和加息周期都滯后于美國1-2個季度,但經濟周期卻領先于美國。歐元區通脹壓力依然廣泛,服務業的韌性和能源密集性部門價格傳導的“二次效應”使歐元區核心調和CPI的粘性較高。
歐洲央行暫停加息的條件是什么?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比利時央行行長Pierre Wunsch表示,歐洲央行正在等待工資增長和核心通脹率、整體通脹率一起下降,這樣才能滿足暫停加息的條件。
在通脹壓力緩解后,今年晚些時候歐洲央行的政策重心或將偏向穩經濟和防金融風險。趙偉表示,歐洲貨幣、財政、信用均承壓,歐元區仍未擺脫衰退陰影。歐洲銀行業沖擊可能將導致信貸進一步收緊,使GDP增速下滑0.45%,歐洲衰退程度加深,今年增速可能差于2000年科網泡沫,但好于2012年歐債危機時期。
在激進加息副作用已經開始顯現的背景下,未來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需要更加謹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高通脹風險使央行官員們有責任繼續收緊貨幣政策,不過他們也需要保持靈活。盡管歐洲的銀行仍有資本緩沖和流動性,但最近銀行業的問題表明,再次出現壓力事件可能會侵蝕緩沖作用,并大幅收緊信貸和更廣泛的金融環境,基本面較差的銀行尤其脆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