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一部動畫如黑馬般刷爆社交媒體,那就是以“奇譚怪聞”為主題的動畫短篇劇集《中國奇譚》。這部動畫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6個別開生面的志怪故事,自開播以來,評分便居高不下,更是屢屢登上微博熱搜。
究其火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奇譚》作為一部描繪中式志怪、中式敘事、中式思維的作品,它讓我們看到了最懷舊、最古樸的中國古典美學,也見到了最具新意的傳統文化表達,飽含著中華文化特有的精神基因,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中國奇譚》中極富想象力的創造絕非無根之水,劇中精彩的故事和生動的畫面正是取材于豐富的傳統文化寶庫,參考了戲曲、話本、小說、繪畫等民間藝術。
僅從動畫的前兩集中,我們就能看到不少《聊齋志異》的影子。
《中國奇譚》中的“聊齋基因”
故事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中,小豬妖去山下偷柴火的情節里,一戶人家的對聯便用了《聊齋志異》中《考城隍》一篇的詩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畫龍點睛般地說明了這一集的內核。
第二集《鵝鵝鵝》采用獨樹一幟的水墨畫默片風格,描繪了一個人遇狐妖的經典故事,故事的原型取自南朝志怪小說《鵝籠書生》,其狐貍造型和敘事卻不由得讓觀眾驚呼:這簡直就是“《聊齋》動畫版”。
可以這么說,只要提到中國古代志怪文化,提到傳統的經典故事,就很難繞過《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的魅力何在?
《聊齋志異》是故事寶庫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以聊齋為代表的古典志怪小說,是取之不竭的故事寶庫?!?《聊齋志異》是我國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更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不可繞過的里程碑。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少年時,他便才華盡顯、嶄露頭角。但作為一介文人,蒲松齡在博取功名的科舉路上屢戰屢挫。他生活拮據,郁郁不得志,唯一的愛好就是搜集志怪之事。據清人筆記記載,蒲松齡創作《聊齋》時,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也充分說明蒲松齡對志怪故事的喜愛。他“雅愛搜神”,歷時40余年,傾注半生精力搜集了大量傳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后,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他在《聊齋自志》中說,“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表達了內心的寄托。
《聊齋志異》里并非只有“妖狐鬼怪”
很多人把《聊齋志異》等同于鬼狐故事,這是很大的誤解?!读凝S志異》收錄了近500篇各式各樣的故事,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動物故事、精靈故事寫得尤為精彩,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我國《聊齋志異》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瑞芳老師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解讀《聊齋》時就曾注意到,很多少年兒童對《聊齋》中有趣的故事充滿了興趣,成年人不能低估他們的理解能力。孩子們可能從小聽著“大鬧天宮”“哪吒鬧?!钡墓适麻L大,也同樣不會忘記“狼三則”“種梨”“嶗山道士”“促織”等這些很有道理和意趣的《聊齋》故事。
為此,馬瑞芳老師精選、改編《聊齋志異》中的50多篇故事,講給少年兒童聽。
比如講《嶗山道士》,可以讓孩子明白“懶惰取巧必然碰壁”的道理;講《細柳》,可以讓孩子更深入地領會“自在不成才,成才不自在”的道理;講《河間生》,可以幫孩子樹立“好好讀書,正派做人”的志向;等等。
另外,還有人和動物的故事——義犬為報答主人恩情而奮力追捕慣盜(《義犬》);人與狼斗智斗勇,驚心動魄(《狼三則》);書生與狐女惺惺相惜,結成生死之交(《嬌娜》)?!读凝S志異》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形象,文筆簡練,描寫細膩,是中國傳統文學史上的燦爛一頁。
讓傳統文化的寶珠,散發熠熠光輝
把《聊齋志異》中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在新時代,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再創作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內容豐富的《聊齋志異》也不應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遺珠”。
馬瑞芳老師自述,她從小便聽母親講《聊齋》故事,明白這些多姿多彩的故事對少年兒童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想象力的重要作用——長知識,明事理,辨是非。
在此,向讀者奉上這套由馬瑞芳老師在40多年的學術研究后,專門給少年兒童創作的傳統文化普及讀本《少年讀〈聊齋志異〉》。
那還等什么?讓我們在馬老師生動有趣、意蘊深刻的解讀中,一起走進神奇瑰麗的“聊齋”世界吧!
來源:青島出版集團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