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山張村黨委書記兼石河頭網格書記張玉霞做客一檔電視訪談節目時,向人們講述了石河頭從古老小村莊向“花園村”的蛻變歷程。
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山張村,2020年村莊組織優化調整后,由以前的六個自然村合為一個大村山張村,張玉霞擔任山張村黨委書記兼石河頭網格書記。山張村共有1600戶,人口4500人,依山傍水,風景優美。
2014年,張玉霞開始接任石河頭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子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出門一腿泥,進門一身土,沒有主導產業,村莊環境“臟、亂、差”,村子到處是草垛、車庫、豬舍、廁所,很多村民有一個習慣,把自家廁所建在胡同里。當時,面對這樣一個村莊,張玉霞倍感壓力,要想有所改變就必須先改善村莊這個大“家”的大環境。2015年開春,村里用一個月的時間拆除了96處私搭亂建,村子瞬間敞亮了。
2016年以來,村里利用美麗鄉村項目、小城鎮建設等項目,建了社區樓和村民活動廣場,修了路并逐步將村莊進行綠化、亮化、美化等,村子煥然一新,同時利用村莊荒地修了兩公里的環村路,道路通行那天,村里很多老人開心地提著馬扎走了一圈又一圈,高興地說:“這幾輩兒沒修這么好的路,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同時,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更為了村莊后續的發展,村里將村民房前屋后、邊邊角角都種上花花草草,就想潛移默化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但更多的是想“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就想過個三五年,會因為美麗的村莊環境,引來社會資金注入,能夠帶動村莊經濟的發展。
但是,想要改變以往多年的農村生活習俗,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村里前腳費工費力種上的花草,隨后就有村民偷偷連根拔除。第一年改造完,到了花季幸存的僅有三四成。然而正是這三四成的花墻小院的綻放,真正贏得了村民的認可。到第二年種植的季節,不僅絕大部分配合,甚至有村民找到村委辦公室,對自家花園的建造提出要求。第三年基本就形成了家家房前屋后,三季開花、四季常綠的狀態,村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村”,節假日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賞花游玩。
村莊的大環境好了,小家也不能落后,在婦聯的倡議下,村里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建設。
首先由黨員干部帶頭,全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凈凈,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連衛生都懶得去做,那么大家對生活還有多大的熱情。同時,區婦聯也為村民及時開展“收納”課,讓村民學會“斷舍離”,這不只是物品的,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村莊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從我開始”活動,通過兩年多的美麗庭院創建,村民從開始的反對到觀望再到參與,現在,彼此鄰里之間串門都是相互交換花草,分享最多的是花草養護,他們都共同形成了一個新目標,就是廚廁潔凈、小院芳香、身心健康、村莊和諧。
養護的這一朵花,一束草,其實滋養的是身心,提升的是素質,滿滿幸福感,這體現出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很多村民說,早上上班走時打理一下家,感覺心情真好,而晚上下了班再修剪一下花草,覺得在外干一天活也不累了,日子樂呵呵的好有奔頭。
一個好的環境,給村莊逐步帶來了生機,“淘花園現代農業”項目和“天一原鄉民俗”等企業陸續在石河村落戶,土地和閑置房屋得到充分流轉利用,現在一些村民閑置的老房子改為別致的民俗小院,到處花香鳥鳴,村民也幸福的上個抖音、曬個朋友圈。有的村民還說:“我們農村也不比城里差,我們不只是有柴米油鹽,更有詩和遠方。”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范鎮 通訊員 崔啟昌 韓曉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