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來自高校和企業的專家學者齊聚“共建·共享新型智慧城市”大會,圍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之道展開深入探討,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智慧城市建設“論”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明白路”。會上,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總裁張四海重點分享海信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經驗與探索。他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應用導向”,通過融合城市資源構建智慧城市生態圈,打造從家庭、社區到城市全業態、全場景打通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建設智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自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90個國家智慧城市示范目錄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幾乎占到了全球示范的一半。追根溯源,為什么要建設智慧城市?
“總得來說,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和需求,我們需要解決和回應這樣一個要求”,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齊指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城鎮化速度的快速推進,使得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增加,城市治理面臨著空前的問題與壓力: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問題更加突出,公共危機與公共安全事件頻發,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這無一不在考驗著政府的服務能力與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方。本質上,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路徑,也是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新形態,李齊坦言“我們需要擁抱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城市”,將政府從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解脫出來,創新治理模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充分發揮數據“優政、惠民、興業、強基”的價值。
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應用導向”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但項目落成后的實際效果卻參差不齊,有的是真智慧、真聰明,有效賦能政府治理、民生服務與經濟發展,但也有一些假智慧、空智慧,徒具花架子、難有真體驗。
在張四海看來,一個好的智慧城市必須是可以實現從家庭、社區到城市,提供全場景的智慧化服務,從政府端、行業端提供智慧化的服務,最終為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體驗。
“首先要以人為本、應用導向,”張四海指出,智慧城市最終要為城市中的“人”服務,幫助他們“聰明地”解決問題,如對政府端而言,以往政府常常面臨海量的數據報表與數據孤島,海信提供城市設施一網連通、運行狀態一圖感知、突發事件一鍵調度,其自帶的23個委辦局的230張報表、6900項問題問答服務的城市管理駕駛艙,讓城市管理更精細、更高效。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