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中國證券報》21日刊發文章《政策護航彰顯信心 上市公司回購進行時》。文章稱,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推出回購方案,用真金白銀提振市場信心。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除數量多、金額大外,上市公司回購資金來源有所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更多上市公司參與回購,投資者信心將進一步恢復,助力A股市場行穩致遠。
回購計劃集中發布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A股持續震蕩之際,上市公司紛紛推出回購計劃。以滬市為例,3月以來,滬市新發布回購計劃的公司達到30家,預計回購總金額96.71億元。其中,主板20家,預計回購金額85.42億元;科創板10家,預計回購金額11.30億元。同時,滬市有77家公司披露了回購進展公告,公告顯示近期滬市上市公司實際回購金額達到12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發布回購公告的上市公司有些是“老面孔”。例如,3月9日晚,滬市上市公司恒力石化宣布擬以10億元至15億元回購股份,這是該公司上市以來的第四期回購。3月11日,恒力石化便火速實施了第四期回購的首次行動,涉及814.54萬股,支付約1.72億元。
從公告來看,大致可以總結出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的兩大動因:一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同時為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二是用于后續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充分調動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核心骨干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除數量多、金額大外,滬市公司回購資金來源有所創新。
3月17日晚,洛陽鉬業、華創陽安、山鷹國際、南方傳媒不約而同推出“發債式”回購計劃,擬以發行公司債方式回購公司股份。
通常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多為自有資金,但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債券募集的資金也可用于回購股份。市場觀察人士認為,上市公司通過上交所平臺發行債券利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能降低公司成本。此外,上市公司通過加杠桿方式進行回購,看似付出一定的利息成本,實則是傳遞自身股價存在低估、看好公司發展前景的信號,為維護公司股價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規則松綁引發回購浪潮
上市公司回購升溫始于2018年。當年四季度,回購政策松綁使得上市公司回購熱情逐漸釋放。
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披露回購預案的滬市公司家數分別為159家、123家、92家、158家,實際回購金額分別為203億元、410億元、301億元、414億元。
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有關公司股份回購制度的規定進行了專項修改,新增了可實施股份回購的情形,簡化了回購程序安排,建立了庫存股制度。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在《修改決定》發布實施后的兩天內,就有30家滬市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購相關公告,其中14家披露股票回購提議或預案,16家披露股票回購實施進展。
同年11月,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發布《關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該意見有三大亮點:一是基本明確“護盤式”回購標準,二是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回購“松綁”,三是給回購后實施再融資開出“優惠”條件。
為落實《修改決定》,完善股票回購制度,滬深交易所于2019年1月發布實施回購細則,通過增加股票回購情形、拓寬回購資金來源、適當簡化實施程序,為上市公司更靈活、便捷實施股票回購“鋪路搭橋”。
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促使上市公司出現回購浪潮。統計顯示,2018年滬市有159家公司發布了169份股票回購方案,分別是2014年至2017年四年總和的4.3倍和4.1倍。2018年滬市有114家上市公司主動實施了回購,實際回購金額合計203億元,分別是2014年至2017年四年總和的4倍和2.6倍??傮w而言,滬市A股上市公司參與股票回購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有望繼續升溫
股票回購是上市公司使用現金等方式從市場上購回發行在外一定數額股票的行為,也是公司進行市值管理、傳遞積極信號、優化資本結構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雖然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積極性明顯提升,但在推廣應用與功能發揮方面與成熟市場尚存差距,A股回購市場體量仍明顯偏小,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中證金融研究院建議,進一步放寬股票回購條件與比例,加強對信息披露和交易行為的監管,引導、規范上市公司回購行為,同時做好預期管理,加強上市公司回購正面宣傳引導。
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上市公司回購行動將持續。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召開后,證監會黨委迅速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會議精神,就抓好貫徹落實進行研究部署。證監會表示,要鼓勵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購力度。
在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看來,證監會上述表態,提出了穩定市場的具體舉措,有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
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回購,可以向投資者傳遞公司對于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從而推動公司股票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相匹配。市場人士表示,股票回購制度對保持股價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護上市公司和股東的利益。(完)
來源:新華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