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油史上第三次站上100美元/桶。以史為鑒,前兩次油價破百,分別出現在2008年3月和2011年1月,背景都對應了美元寬松和原油供給收緊,而油價在高位的逆轉,主要是由于美聯儲貨幣轉向緊縮,全球經濟降溫,需求明顯走弱。比照前兩次的背景,當前原油和原油背后的經濟形勢,又走到了一個敏感節點。
2008年金融危機一度使得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需求的崩塌推動油價在半年之內就“由盛轉衰”。而2011年之后全球經濟緩慢復蘇,需求持續增長。在美國頁巖油增產的帶動下,主要產油國紛紛提高產量,不過國際油價在100美元上方持續了3年多時間,才轉為趨勢性下跌。或許這次高油價也要延續較長時間。
當前全球原油庫存位于近五年歷史同期低位,原油在長期供需緊平衡的形勢之下,供給風險放大了價格波動。石油市場的供需緊張,主要源于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回升,拉動結構性需求階段性高速反彈,而產能相對有限,同時又遭遇了地緣政治摩擦的沖擊。
撇開地緣沖突問題,單純從產能角度看,長期資本投資不足是部分國家原油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雖然2021 年油價顯著上漲,但是主要石油公司并沒有明顯增加資本支出的計劃。根據Rystad Energy的預測,雖然油價持續上漲,但油氣廠商上游投資活動仍然很低,全球上市的勘探和生產公司將在2021年產生創紀錄的自由現金流,FCF(上游活動現金流)現金流預計將升至3480億美元,此前的最高值是2008年的3110億美元。而2021年所有上市的上游公司的總收入預計將增加近5000 億美元,較2020 年增長55%,但用于投資的資金增長僅為2%左右。這組數據可以理解為油氣開發公司躺在美元上睡大覺,并沒有顯示出積極擴產的意愿。即使是高油價刺激了開工意愿,產能釋放也需要一段時間,來自供給瓶頸的壓力,恐怕一時半刻難以有效緩解。有研究機構預計美國原油生產2022年均將回到1200萬桶/天左右,但相比2019年仍然低30萬桶/天。
再從能源替代角度看,雖然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正在加速滲透,但從絕對體量來說,傳統能源在較長時間里依然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并且后疫情時代獨特的全球供需格局將使油氣的高景氣度得到維持。石油、煤炭、天然氣作為能源供給三大“穩定器”,并不會因為碳中和就快速邊緣化。原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重要用途短期內無法被取代,原油及原油產品不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的重要物資。全世界的燃油車保有量大,短期內將保證原油的燃料需求保持穩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顯示,全球原油需求將于2025年達到9700萬桶/日的峰值,在2030年以前基本保持穩定,最終于2050年降至7700萬桶/日。
綜合供求兩端的情況看,原油價格在100美元以上或有波動,但高油價卻是較長時間里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