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化名),一位來自菏澤農村特殊患者,從8歲到37歲,強直性脊柱炎讓他受盡折磨,脊柱幾乎對折,無法抬頭看路,不能平躺睡覺,“折疊”的人生暗無天日。幸運的是,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脊柱外一科王德春主任團隊的救治下,在經歷了兩次高難度手術、三處截骨后,對折的脊柱被重新打開,他重獲新生。
8歲患病,畸形脊柱后凸達160度
林明8歲時被確診為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但因家庭條件所限,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了嚴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和胸廓畸形,病情逐漸加重,直至入院前出現呼吸障礙和進食困難。經多方打聽,慕名從菏澤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脊柱外一科王德春主任門診尋求幫助。
“患者脊柱后凸角度達到了160度,整個脊柱幾乎呈‘折疊’狀態,腹腔器官向上擠壓占據大部胸腔容積”看到患者的X光片后,王德春主任意識到患者的病情已經迫在眉睫,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患者呼吸功能,最終導致呼吸衰竭。 手術,是唯一的選擇。
為患者爭取公益幫扶,解除后顧之憂
得知自己終于能夠得到手術后,林明又喜又憂,來自農村的他,家境困難,無法承受高額的手術醫療費用。了解到患者難處后,青島市市立醫院作為某公益基金會的“脊梁工程”項目的指定醫院,積極幫助聯系公益基金會,基金會快速開展調研,根據患者的困難情況,最終為患者捐助了3.5萬元用于治療疾病,極大地減輕了患者負擔。這一善舉免去了患者因病反貧、因病致貧的后顧之憂,患者感激的心無以言表,安心接受治療。
對于普通患者來說輕易完成的術前檢查,在林明這里卻成了道道難關。
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脊柱喪失活動度,無法完成普通人彎腰、挺胸、低頭、仰頭等動作。做影像檢查不能平躺,放射科和病房的醫生集思廣益、靈活應對,最終順利完成檢查;普通的俯臥位無法完成手術體位的擺放,這給手術室的醫護人員出了一道難題,最終他們用特制的大塊海綿墊使病人得以穩穩俯臥,并在清醒狀態下提前測試;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頸椎活動受限,麻醉時氣管插管困難,麻醉手術科主任王明山帶領全科討論制定最佳方案保障病人的安全,由孫曉鵬醫生負責麻醉。在各科室密切協作下,很多困難被一一解決。
兩次手術、三部位脊柱截骨,精準重置“折疊”脊柱
王德春主任介紹,由于患者畸形的脊柱幾乎沒有調節能力,手術截骨矯形到什么程度至關重要。如果矯形過小,患者仍然無法抬頭平視,如果矯形過大,患者便無法低頭完成生活中的穿鞋、穿襪等一些日常動作。矯形角度的把控對術者是個高難度考驗,患者的手術方案必須非常精準。
患者脊柱后凸畸形主要位于胸椎,合并了嚴重的胸廓畸形,胸骨及肋骨均嚴重變形,想在胸椎后凸頂點進行截骨矯形異常困難,手術風險也較高。團隊轉換思路,在下腰椎截骨雖然不能改變胸廓畸形,但可以獲得理想的矯形效果,手術風險相對也較低。經過反復討論和計算,最終制定了分期進行腰3和胸12椎體截骨和胸10、11椎間截骨的手術方案。手術前對截骨角度進行精細設計,盡最大可能爭取矯形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也是手術的關鍵點。
手術如期進行,第一期手術在腰3椎體進行截骨矯形,手術后通過復查X線片及CT,獲得了約50度的截骨矯形角度,患者呼吸困難及腹部壓迫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經過2周的恢復,患者可以扶助行器下地活動。此時患者已經基本可以平視,手術效果顯著。
通過X線和CT檢查,進一步修正第二次手術方案,第二期手術共獲得了約45度的截骨角度。兩次手術、三個部位的截骨打開了“折疊”了30年的脊柱??祻陀柧?周后,患者順利實現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時隔30年后,林明終于“重見天日”,抬頭仰望久違的藍天白云,明媚的陽光再次照在他的臉上。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