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給因材施教插上“智慧”翅膀

      ■市南區學生在人工智能特色課程中探究學習。

      ■青島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用智課系統上課。

      韓 星 攝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一個班級動輒40多名學生,“規?;逃迸c“個性化培養”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難以調和。但是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教育”讓規?;逃尘跋碌囊虿氖┙坛蔀榭赡?。在島城的許多學校,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培養、精準化施策正在改變著課堂教學、作業反饋、學科考試、綜合素養評價等各個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械化教學負擔的同時,又對老師提出更高階要求。在人機協同中,老師也必須更加“智慧”,才能讓因材施教真正實現。

      大數據為學生“精準畫像”

      12月2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12月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鑒定情況,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承擔的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大數據的小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系統研發研究”獲評“良好”等級,在名單上一眾高校的“包圍”中,這所小學顯得尤為突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樣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怎樣讓綜合素養的評價可量化、可操作?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借助大數據相關技術為每個孩子“精準畫像”,讓綜合素養評價有了抓手。該校課題研究組成員夏青告訴記者,學校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特征和學校育人目標,建立了以四大關鍵素養為核心、以“十二美德”為主要特征、以“十六表現”為大類表現、以300多個素養點為細化表現采集點的評價指標體系,班主任、學科老師、社團老師等全體教師都在各自負責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對孩子們進行素養點的數據采集?!氨热纭e極回答問題’就是一個素養點,如果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發現某幾個孩子在這方面表現特別好,就可以通過我們的數據采集小程序為這些孩子‘點贊’?!毕那嗾f,小程序會利用一套數學公式將老師們的點贊情況換算為得分,自動形成柱狀圖、餅狀圖、折線圖、雷達圖等,讓每個孩子的綜合素養發展情況變得“可視”。數據積累時間越長,為孩子的“畫像”就越精準,老師進一步引導孩子全面發展的依據也就越科學?!袄蠋熗ㄟ^觀察比對也發現,大數據形成的評價結果與孩子平日的表現還是很契合的?!彼f。

      不只是綜合素養評價,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智慧教育已經覆蓋到課堂教學、作業反饋、學科考試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在青島大學路小學,孩子們通過手里的“答題器”按下自己的答案,課堂即時反饋系統就立刻呈現了每個孩子的答題情況,哪些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問題,一目了然,更有助于老師對每個孩子學情進行清晰判斷。除了學校的自主探索,市南區在全區層面構建“市南區智能教育平臺”,集智能題庫系統、智能閱卷系統、智能大數據分析系統三大功能于一體,通過題庫組卷、考試制卷、智能閱卷、成績分析,實現區域評測考試的全鏈條智能化,最終形成面向單一學生的學業智能分析。依據該平臺的智能分析和科學研判,教師按圖索驥、用數據說話,讓“靶向診斷”有了智能助手?!爸腔劢逃尘跋碌慕虒W評價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教師由傳統的基于經驗的教學研究向基于事實和數據的教學研究轉變,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笔心蠀^教育研究中心電教辦公室副主任葉少遠說。

      在青島大學附屬中學,70個班級,每個班級都裝有智課系統,學生無論是自主預習、復習、寫作業,還是與老師同學互動、參與測驗,都可以形成即時數據。比如學生的作業提交后,系統可以自動出具批改分析報告,針對錯誤較多的知識點,系統可以智能推送相關習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鞏固。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智課系統可以幫助老師為每個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減少不必要的機械化、重復化作業,實現減負、提質、增效。

      對教師的“數據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智慧教育讓規?;逃尘跋碌囊虿氖┙陶嬲蔀榭赡?,它幫助每個學生揚長補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和學生負擔的同時,又對教師提出更高階要求。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教授陳凱泉表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先后經歷了整合、融合、創新應用等不同發展階段,每一次發展進階實際上都對教師的“數據素養”提出更高要求。他認為,信息技術的介入和應用雖然在某些層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教師在因材施教中發揮的作用還是根本性的,教育的“人機協同”關鍵還是在人。就像病人在醫院做檢查,機器自動形成報告,但還是需要主治醫師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來給出診療方案。教師對數據要有較強的敏銳度、解讀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從數據中發現教育教學深層次、本質的問題,進而找到真正有效的教育策略。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助理、青大附中副校長王忠厚認為,智慧教育的不斷發展不但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對其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資源應用能力、教學內容處理能力等也提出更多挑戰。借助智課系統,學校的教學組織結構、課件結構以及課程資源建設都發生了變革,例如傳統教學模式是老師導入新課-講解新課-復習鞏固,而依托智課系統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則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的內在邏輯發生變化,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和課堂互動的動態變化來組織教學、隨時調整教學,這種教學的難度比傳統教學的難度更高。不過他同時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在初期一定會增加老師的負擔,但是當它變成老師自身的素養時,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能起到減負提質增效的作用。

      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解育紅指出,智慧教育要求老師必須更加智慧。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一些問題比較“隱蔽”,老師的教學也顯得比較“順利”。比如在傳統課堂上,老師如果說“不會的舉手”,有很多學生是不舉手的。這樣一來老師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去挖掘學生的問題及其背后的真實學習思維,相應的留給老師的“緩沖期”也很長。但是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問題更容易暴露,且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就能呈現,這就要求老師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以前老師在教學中多是通過經驗來預設問題,而現在很多問題是預設不到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發生的個性化問題及時調整,這都考驗著老師的智慧。

      在“人機協同”時代,只有人的智慧與技術的智能有機融合,才能讓精準教、高效學、個性評的因材施教真正實現。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香蕉午夜_欧美三级在线观看黄_白医生的控制欲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