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房企1-10月業績出爐。這份排名,透露出青島地產行業的新格局:外來一線開發商勢頭減弱,本土房企已回歸前列。據卓易數據發布房企權益top10排行榜顯示,今年前十個月,除了融創獨占榜首之外,本土房企強勢回歸榜單,海信、和達、海爾直接沖進前五位;萬科、中海、卓越無緣房企權益top10榜單。放眼全國,華夏幸福、泰禾等房企相繼暴雷,此輪房地產行業“優勝略汰”洗牌中,很多債務壓頂的房企已是相當難熬。
本土房企“逆襲”
在卓易數據發布的房企權益top10排行榜上,融創中國位列第一,權益銷售額124.47億。其中,嶗山融創壹號院銷售額21.9億,通過逐步收購,君一退出該項目,使融創掌握了項目話語權。位于榜單第二位的是海信地產權益銷售額104.29億,作為本土頭部房企的海信合作開發項目少,少數的合作項目中也占有絕對控股權。同樣作為本土房企的和達集團,位列權益銷售榜第三,權益銷售額71.46億,與海信情況相仿,和達的10余個在售項目中只有和達萃園與和達和園2個項目采取與平臺公司合作的形式,其他均為單獨開發。作為青島土儲大戶,君一控股(原海爾產城創)權益銷售額60.76億,由于去地產化的需要,其在多個項目引入合作方,例如大云谷·嶗山金茂府,海爾奧園翡翠云城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榜單上,并沒有見到像是萬科等頭部房企的身影。具體來看,除了登榜的融創、金茂、保利、龍湖之外,像是萬科、中海、卓越等幾個國內無緣房企權益top10榜單。對此,卓易數據首席分析師王玟琳表示,像是保利發展、萬科和龍湖集團由于合作開發項目多,權益排名下降?!斑@份榜單,是從青島在售的600多個項目拆解出來的?!蓖蹒淞战榻B,數據排名將青島所有可售項目按照工商注冊股權逐一進行權益拆分,剔除重復并表、重復計算的統計方法,能夠展現一個客觀的房企商品房銷售權益“戰績”。
本土房企的強勢回歸,并不止于權益指數排行榜上。在卓易數據發布的青島樓市2021年前10月銷售額分析報告上,TOP10中有5家本土房企,分別為海信、和達、君一控股、山東旭輝銀盛泰和青特。其中,海信、和達位列TOP5。而同比2020年同期數據,銷售金額的top5中,融創、龍湖、保利、萬科占有四席,本土房企唯獨海信入圍。今年top5榜單上,海信繼續穩居榜單前列,和達頂替萬科入圍前五名,而2020年銷售額靠前的龍湖和萬科,直接跌出前五榜單。
將時間線拉回至十年前,那時候,外來房地產企業突圍入青,以絕對優勢主導青島市場。記者查閱2011年數據顯示,在當時的青島樓市銷售前十名中,外來大鱷占了7席。時至今日,本土房企強勢回歸,在青島市場重新拿回份額,上演了一場完美的逆襲之路。
借力“地產+”破題
近兩年,監管對房地產行業的融資保持警惕態度,嚴控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領域,仍是自上而下不斷強調的重點。全國政策環境一盤棋之下,房企在青島的經營策略自然難以獨善其身。無論本土企業還是外來開發商,如何成為行業內的千里馬,這道命題并不容易。
“有的房企通過合作實現高效拓儲,帶動業績快速增長;有的以權益換取規模,通過合作提升全口徑規模。”王玟琳表示,房企合作開發將雙方的優勢對接各取所需,然后達到“雙贏”。其中,像是龍湖、保利等外部房企,通過與地方及平臺企業合作增加土儲;而像是本土房企,比如君一控股這樣的土儲大戶,采取的策略則是通過地緣優勢加大土地儲備,引入強勢操盤手,以擴大業績規模。
通過對青島本土房企表現分析,其榜單發生“大洗牌”的原因,大致可總結為以下三個關鍵詞:“地產+”思維、版圖擴張能力以及集團品牌實力。其中,靈活的“地產+”思路、積極且穩健的擴張態度是部分青島本土房企得以“逆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三道紅線”下,影響房企命脈的“輸血”通道持續收緊,不同級別的開發商,已開始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情況來調整策略。對于頭部開發企業,為避免“踩線”或即將“觸線”而選擇停止擴張,轉而以降杠桿為主,強調降負債抓回款。對于本地房企而言,由于其不走高周轉的路線,財務杠桿原本不高,并利用地緣優勢不斷擴張。更重要的是,像是海信地產、君一控股作為青島的本土企業,他們的上級集團從事主業不是地產業,地產只是分支,這類綜合性集團的“造血”和“輸血”能力強,這在“輸血”通道持續收緊的環境下優勢明顯。綜合因素下,造就了此輪青島房企排名“大換血”的情況。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