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園區、同一類型、同時提報環評文件無需分別辦理。青島在全省首創環評審批新模式,園區內環評審批多項目編制一份文件,一次辦理打捆審批。日前,又有6個園區被選取作為“打捆審批”改革試點。
9家企業“試水” 體驗一次性辦好
在青島市即墨區龍山產業園的青島鑫怡發置業有限公司園區內,9家從事汽車配件加工、機械加工的小微企業項目在一次性完成環評審批后,已有8家投入生產。據了解,該園區是青島市環評“打捆審批”的首個試點項目,正是該試點政策,讓園區項目集體提前1個月就完成了所有的審批流程。
據了解,部分小微企業規模小、人員少、工藝流程簡單,往往對環境影響較小、環保能力相對薄弱。此類項目環評審批中經常出現同一園區、同一類型、同時提報、需分別辦理等情況,不僅重復審批流程,還為園區整體項目落地延長了時間。打捆審批,就是園區(或工業樓宇)內引進建設同類型或相近類型建設項目時,可由園區管理部門(或工業樓宇建設單位)打捆編制一個環評文件,并作為打捆項目的環評手續代辦主體,向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申請環評打捆審批,生態環境部門出具統一的環評批復。
即墨區龍山產業園的青島鑫怡發置業有限公司園區引進的9家小微企業準備辦理環保審批手續。按照以往的審批方式,從環評文件編制、受理到完成需要經過9次審批,累計需要花費3個多月的時間。在了解這一情況后,青島市生態環境局以該園區為試點,實行“打捆審批”,只需園區牽頭集中編制1份環評報告、辦理1次審批,從編制到審批,原本需要3個月的時間,實際用時2個月完成,而9個項目編制1份環評報告也大大節省了編制費用。
在省內率先實施“打捆”改革試點
首個試點項目初顯成效后,市生態環境局“趁熱打鐵”,根據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廳關于環評“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中對“同一園區內同一類型的小微企業項目可以實行環評打捆審批”的工作指導意見,認真研究實施細則,于近日制定印發《青島市小微企業打捆環評審批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明確,打捆環評審批項目應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環評類別為編制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對涉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類項目,各項目溶劑型涂料使用量在打捆后的總和應小于10噸/年。打捆環評審批由園區管理部門根據自身情況自愿申請,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要求開展打捆環評審批。
園區管理部門(或工業樓宇建設單位)應統一建設標準廠房,排污單位可以委托園區管理部門(或工業樓宇建設單位)運營其環境保護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園區管理部門(或工業樓宇建設單位)承擔相應的生態環境責任。委托運營不免除排污單位的責任。
6個試點園區“整裝待批”
市生態環境局環評處處長曲曉燕介紹,“企業對打捆審批十分支持,隨著《方案》實施,更是感受到了企業的熱情,有不少園區希望參與到改革試點中來?!睋?,市生態環境局目前選取了青島怡發龍山產業園、城陽區防務裝備產業園、城陽區開投產業園、中南高科?膠州智造產業園、同和億達未來智能動力谷、萬洋眾創城一期等6個園區推進“打捆審批”改革試點工作。后續也將結合改革實施情況,繼續分批次發布試點園區名單。
下一步,市生態環境局還將以環評“打捆審批”作為一項舉措,全面開展優化小微企業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做好試點審批的跟蹤回訪,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切實為小微企業減負,助力項目快引進、早落地、早投產。同時,將加強對環評單位的監管力度,加大環評責任溯源和追究,倒逼環評中介機構重視報告編制時效和質量,讓“打捆審批”真正成為小微企業項目落地的“加速器”,為優化我市營商環境、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動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