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2011年,工信部時任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了“專精特新”概念。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這是“專精特新”作為優質中小企業的國字號標準,首次亮相中央層面的會議,其意義不言而喻。
工信部在2019-2021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和5批“單項冠軍”名單,合計4762家。“小巨人”側重“新”, 是指未來3-5年的高景氣賽道中,已經嶄露頭角的明星公司,其當下的營收規模尚小,但潛力巨大?!皢雾椆谲姟眰戎亍皩!?,是指在特定制造業細分賽道中,經過長期深耕、激烈競爭后,最終成為龍頭的企業,其市占率要求全球前三,但對其所處賽道是否朝陽沒有具體要求。
這兩份名單的形成,可以說是國家對中國制造業潛力的一次全面摸底。這兩份名單也可以說是中國實體制造業的濃縮精華。
根據粵開證券的統計,目前已經公布的名單中包含283家企業,其中120家創業板(占42.4%)和88家科創板(占31.1%)。前五大行業分別是機械(72家,占25.4%)、化工(41家,占14.5%)、醫藥生物(36家,占12.7%)、電子(31家,占11.0%)、電氣設備(20家,占7.1%)。不同于當前各種非官方組織的獨角獸名單以互聯網、數字經濟公司為主,“專精特新”主要為實打實的制造業企業,這從某個角度代表了頂層設計的導向。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標志,不能僅僅是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轉型競爭力也不能僅僅依靠對流量的爭奪。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培育出更多聚焦制造業短板弱項,能夠在細分領域樹立真正技術壁壘,能夠在產業鏈甚至是全球供應鏈中站穩腳跟的優質中小企業。
“?!?、“精”、“特”、“新”四個字,實際上提供了四個考察維度。根據對名單中A股上市公司的歷史數據分析,“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具有以下共性:
專:經營作風扎實,七成企業市值在百億元以下,核心業務相對集中。
精:盈利水平橫向領先,償債能力普遍較好,成長性好,但是運營能力一般,中小企業屬性決定了其議價能力相對較弱,所以需要政策的格外呵護。
特:現金流健康,75%的“小巨人”企業有海外收入,開拓海外市場進展良好,體現出細分領域的特色和稀缺產品,是小巨人的優勢所在。
新:研發投入是中小企業擴張的內生動力。近三年研發費用率均值為5.25%,具有明顯的科技驅動發展的特征。
從業績看,近三年營收增速均值為19.92%,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值為28.22%,成長能力較強;從盈利能力強,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11.55%,毛利率均值為33.36%,增收又增利,體現出良好的持續發展能力。
市值小、成長快速、盈利具備持續性的優質公司,自然是贏得投資者青睞?!皩>匦隆鄙鲜泄井斍皾L動市盈率約為63倍,超過了以金融、地產、白酒等為主的滬深300指數,這說明資本對于中國先進制造的未來給予了更加樂觀的預期。
“專精特新”小巨人們的未來值得期待。今年1月,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文件表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將安排100億以上,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而這,可能只是一輪政策紅利的起點。
評論員丨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