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上市公司民生控股可謂是“禍不單行”。在經歷了上半年營收、凈利雙下滑之后,8月19日,民生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通過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獲悉,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泛??毓杉瘓F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泛?!保┧钟械谋竟竟煞荼粌鼋Y。
8月25日,民生控股又發布了控股股東所持本公司部分股份解除凍結的公告。截至公告日,控股股東中國泛海持有本公司股份119,981,428股,占公司總股份的22.56%,累計被凍結數量119,981,393股,占其所持股份的99.99997%。
中國泛海所持本公司119,981,393股股份已被質押,占其所持股份的99.99997%。民生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控股股東質押股份數量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數量比例已超過80%,請投資者注意相關風險。
提到民生控股,廣大投資者可能還不熟悉,公司的前身是經歷數次易主的“青島國貨”。 1996年7月19日,青島國貨正式登陸深交所,之后,青島國貨盛極而衰被“ST”,最終被健特生物借殼,后經手華馨實業,最終定格為目前的民生控股。
在經歷了數次易主之后,由“青島國貨”變身為“民生控股”的這家青島上市公司,經營始終沒有擺脫困局。目前,大股東中國泛海深陷債務危機,這家命運多舛的青島老牌上市公司將走向何方?
幾經易主,民生控股的“前世今生”
資料顯示,民生控股早在1996年就登陸了A股市場,公司最早簡稱“青島國貨”。對老青島人而言,“青島國貨”猶如一座商業地標,在記憶中分量十足。
這家公司前身正是成立于1979年的青島國貨公司,這家公司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當時為了提倡國貨運動,青島國貨公司應運而生。此后80多年間,這家公司數度變身,完成了一場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跨界轉型。
如今,隨著“000416”的證券簡稱無數次的更換,“青島國貨”的身影已經日漸模糊。1996年7月,青島國貨上市,然而從其上市沒幾年,就戴帽變成“ST國貨”,足可見公司當年的日子并不好過。
當時的第一大股東青島市商業總公司引入上海華馨投資有限公司,向后者轉讓24.73%股權,上海華馨投資由此成為ST國貨第一大股東,并開始了一系列“壁虎斷尾”式求生操作,如剝離部分商業資產和負債、 組建新公司,及購買上海華馨投資有限公司所擁有的無錫健特藥業有限公司51%的股權等,ST國貨就此剝離原有的零售業務,轉向了制藥保健。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購之時,無錫健特已經控制了腦白金的知識產權,并擁有了腦白金的獨家生產權,換句話說,靠著腦白金這棵搖錢樹,ST國貨有驚無險的完成了ST青健到健特生物的過渡,但好景不長,隨著腦白金的廣告效應減弱,健特生物開始逐步出售無錫健特股權,并開始尋找新的投資項目。
但在經過幾次不成功的投資轉型后,業務又再一次轉回原來的零售行業軌道,公司再次更名為“華馨實業”,并很快于2008年年末又更名為“民生投資”,經營范圍也變成了股權投資、資產管理、資本經營及相應咨詢與服務,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民生投資的主業即商品零售業務與“炒股”。而在此期間,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再次發生變更,中國泛海以22.56%的股份成為民生投資第一大股東。
到了2014年,公司再次啟動重大資產重組,更名“民生控股”,并逐漸由傳統的商業零售商向現代化金融控股服務平臺轉型,布局典當與保險經紀等現代金融服務業,并在更名后的第二年(2016年)成功扭虧為盈,營業總收入達到3.29億元,同比增長40.36%。
從2016年到今天,民生控股迎來了歷史上相對平穩的五年發展時期。
股價低迷,大股東深陷債務泥沼
現在的民生控股辦公地址已遷至北京,除了注冊地在青島外,已經看不到和青島有一絲聯系。而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上更是低迷,截至8月26日收盤,民生控股報收3.77元。
記者觀察到,民生控股3.77元的股價在青島轄區上市公司中已位列倒數第一位,公司總市值僅在20億元左右,這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屬于“袖珍股”行列。
為了回籠資金,民生控股8月6日公布,公司擬通過在產權交易所掛牌的方式公開出售持有的民生電商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簡稱“民生電商”)4.0655%股權。交易完成后,公司將不再持有民生電商股權。
這樣急著出清資產,或許也是因為大股東中國泛海深陷債務泥沼。
“泛海系”的錢荒或許早在2017年便有征兆。2017年11月30日,泛??毓杀銓⑺值?2.56%的股份全數抵押給海通證券,然而在2020年11月27日購回交易日,泛??毓蓞f商將購回時間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截至目前,泛??毓晌磳嵤┕煞莼刭彙?/p>
盡管泛??毓梢辉俾暦Q公司經營正常,具備資金償還能力,然而幾度出現無法兌付事件的泛??毓勺屓穗y以信服。
截至6月底,中國泛海和泛??毓蓛H年內到期債券便超過200億元,中國泛海流動負債更是超過1800億元,然而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為負債1/8,英雄遲暮的“泛海系”實控人盧志強或許已無力回天。
業績下滑,公司謀求業務轉型
“泛海系”實控人盧志強被市場形容為“中國資本市場深潛的一頭巨鱷”,并被稱為“八大民營金融家”之一。巔峰時期,盧志強參股和控股的上市公司多達幾十家,深入地產、能源、金融、科技以及境外投資等眾多領域。
如果說盧志強給了民生控股第二次重振機遇,但機遇并沒有讓民生控股實現飛躍。
記者觀察到,民生控股自從剝離商品零售業務后,業績便急劇萎縮。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僅為7591萬元,同比下降8.07%;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502萬元,同比增長23.33%。
在2021年的半年報中,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876萬元,同比減少38.32%;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約562萬元,同比減少65.04%。這樣的業績水平不僅在A股中難尋,就算在新三板上市公司中也僅是一般水平。
如今的民生控股僅有典當和保險經紀兩大業務。其中典當業務營業收入占比超過8成。由于公司過分倚重典當業務,在面臨疫情沖擊時,則難以招架。數據顯示,典當業務在2021年1-6年的營收同比下降44.80%。
民生控股直言,公司業務經營遭遇了較大困難。新冠疫情的滯后影響及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力普惠金融領域,疊加行業監管持續加碼,導致公司典當業務逾期貸款增加,典當資金使用效率較上年有所下降。
盡管保險經紀業務實現了逆勢增長,較去年同期上漲38.05%,但由于所占營業收入比重過小,難以背負沉重的業績負擔。
民生控股表示,囿于客觀環境的變化,公司保險經紀業務長期以來賴以支持的股東業務滑坡,也影響到到民生保險經紀一些合作項目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同樣基于投資環境的改變,公司以自有資金實施對外投資更趨謹慎,更加注重風險規避;報告期內,公司投資參股的個別企業調整內部資產結構,減少了企業凈資產,直接對公司的當期損益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扭轉不離局面,民生控股選擇引進戰投,通過市場資源,引進技術管理資源,推動民生保險經紀盡快融入市場,從股東業務型保險經紀公司轉型為市場型公司。
面對大股東的債務危機,命運多舛的青島老牌上市公司民生控股將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高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