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4月22日,五大信披報刊主要內容集萃:
經濟參考報
頭版
工信部獨家回應本報信息泄露系列報道: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力度 醞釀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新規
近日,《經濟參考報》刊發的“三問信息泄露”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就報道中涉及的App過度索權導致信息泄露等相關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回應稱,工信部一直高度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在有關部門建立的統籌協調機制下,正加快制定出臺《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加快推進全國App技術檢測平臺建設,今年力爭具備全年檢測180萬款App的覆蓋能力。
要聞
豬肉價格12周連降 多部門回應釋放長期利好
商務部4月21日消息,據商務部監測,上周(4月12日至18日)肉類價格略有波動,其中,豬肉批發價格每公斤31.33元,下降0.3%。這已經是豬肉價格連續第12周回落。此前一日,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也介紹,隨著供需形勢持續改善,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2周下降,回落至每公斤40元左右,同比下降2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多個部門還在采取更多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引導市場預期,平抑價格波動。
碳中和攪熱資本市場 上市公司加速綠色轉型
領導人氣候峰會召開在即,碳達峰、碳中和再度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記者從多方獲悉,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正快速推進,相關的金融支持工具和交易市場也在完善中,不少上市公司正在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進行綠色低碳轉型。
新一批基金一季報出爐 公募機構加配制造業和金融
牛年以來市場震蕩下,不少產品持倉發生較大調整。隨著一季報陸續披露,制造業、金融等行業一批“新面孔”出現在基金重倉股中。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募基金持股總數最多的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銀行、電子、醫藥生物、化工和有色金屬。
天價“洋種子”背后的種業之痛
近年來,國產種子研發能力逐步增強,市場占有率也穩步提升,但仍有部分農作物依賴“洋種子”,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比如資源保護利用不夠,一些領域育種創新特別是基礎原始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玉米、個別蔬菜品種等競爭力不強。專家表示,“洋種子”受制于人,必須盡早通過突破關鍵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和深化市場改革,提升育種技術和實力。
中國證券報
頭版
滬深交易所接收首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項目申報
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進程又邁出關鍵一步。4月21日,滬深交易所正式接收首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項目申報,兩交易所各有2單項目。此舉標志著,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工作將正式進入項目審核階段。在完成相關審核后,將履行證監會注冊程序。
要聞
辦實辦好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件事
4月20日,在江蘇證監局與江蘇省教育廳于南京舉行的《關于加強江蘇轄區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要堅持資本市場的人民性,把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件事辦實辦好。
輕指數重個股 私募積極研判A股后市
在隔夜歐美股市均出現回調的背景下,4月21日A股市場低開后窄幅震蕩,整體延續了近期探底回升的運行格局。在此背景下,來自多家私募機構的最新策略觀點顯示,當前私募業內對于短中期市場表現,整體持樂觀態度。盡管對于市場是否已經出現中期向上趨勢仍有不少分歧,但對于個股與板塊方面的結構性看多,仍成為了當前私募機構的主流預期。
上海證券報
頭版
2021年版綠色債券支持目錄發布 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等高碳排放項目被剔除
2021年版綠債目錄21日正式出爐,在綠色項目界定、部際標準統一、國際標準趨同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記者21日獲悉,近日,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證監會聯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明確,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等高碳排放項目不再納入支持范圍,并采納國際通行的“無重大損害”原則,使減碳約束更加嚴格。
要聞
重磅文件力挺新型儲能 2030年將實現全面市場化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昨日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計劃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多個跨國公司漲價計劃推升通脹擔憂
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生產成本,可口可樂、寶潔等多個跨國公司近期集體公布旗下產品漲價計劃,未來幾個月消費者或會感受到一定的物價上漲壓力。市場人士分析稱,跨國巨頭們擁有的行業定價主導權是其決定上調價格的主要原因。長期來看,企業集體漲價行為將施壓美聯儲,有可能迫使美聯儲放棄對通脹保持樂觀的立場。
證券時報
頭版
“30億市值不接待”背后:注冊制下炒殼已無市場
近日,《你們30億市值都不到,我們接待不了》一文在財經圈刷屏。該文提及一家上市七八年的公司,市值曾達100多億元,但因為各種問題,過去幾年收入增長了三倍,市值卻跌至30億元不到。公司老板開始操心市值問題,希望與機構投資者交流。但沒想到,約路演時,機構卻因公司市值太小不予以接待。
要聞
周小川: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推廣使用成為中外關注的話題。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部署之間有無聯系,未來數字人民幣會在“一帶一路”上率先跨境使用嗎?4月21日,周小川在對媒體回應此問題時表示,數字人民幣未來在跨境支付上的潛力如何,不是一個單方面的問題,要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人民幣的使用份額會不會增加。
轉型助貸大勢所趨 多家金融科技平臺悄然轉向新藍海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及一季報相繼披露,頭部金融科技公司在經歷了疫情和監管新政之后,正迎來經營業績和資產質量雙向改善的變化,而業務結構上,全面To B賦能持牌機構資金方,轉向助貸分潤已經是大勢所趨。
證券日報
頭版
養老金三大支柱投資路線圖:一、二支柱入市空間大 專家“支招”第三支柱補短板
目前,我國已建立由三個支柱構成的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但不同支柱之間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狀態。
要聞
透視“三道紅線”體檢報告:房地產有息負債增速或降至5.7% 綠檔房企1元負債可換3元銷售
“三道紅線”融資新政之后,從地產行業有息負債規模增速預判來看,2021年增速上限樂觀預期為7.2%,中性預期為5.7%,悲觀預期為4%。
某證券機構首席分析師向記者透露,在全行業控制有息負債規模的格局下,綠檔房企可融到的有息負債更多,尤其TOP30中綠檔房企擁有1元負債換得3元銷售額的能力。
LPR連續一年不變未影響實際貸款利率下行 專家預計未來5年期以上品種存小幅上調可能
日前,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至此,LPR已經連續一年保持不變。此次報價“原地踏步”,也符合市場的預期。央行4月15日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時利率不變,基于其錨定作用,市場人士當時普遍認為,本月LPR大概率保持不變。(整理:魏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