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979年鄧小平在青島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指導思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轉移,揭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但因為“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全國大部分地區對改革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為進一步幫助人們解放思想,統一認識,已經75歲高齡的鄧小平,在全國四處奔走,給大家“補課”。
1979年7月26日,鄧小平同志乘坐火車來到青島。海軍和省市委的領導同志到火車站迎接。第二天,他就開始與山東省、青島市的主要領導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情況。28日,鄧小平在青島召開了省、市委書記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重點談了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端正思想路線及如何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等問題。鄧小平指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基本建設,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薄罢胬順藴蕟栴}的討論,越看越重要,越看意義越大”,“這個問題山東沒有解決好,要好好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思想不解放,實現四化的思想是不牢固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基本建設”。29日上午,鄧小平視察了北航某水上飛行部隊。之后,在匯泉小禮堂召開海軍黨委擴大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30日,離開青島的前一天,鄧小平在省委白如冰、李子超,海軍葉飛、杜義德、盧仁燦、饒守坤、康志強,市委劉眾前等同志陪同下游覽了嶗山。游覽中他邊看邊說:“這個地方很好,就憑這么幾棵大的古樹(指古柏樹)就可招引很多的人。”指示:“應該照原樣加以修復,有條件對外開放”,“發展旅游事業,條件不具備,需要進一步修復”。
鄧小平離青后,按照省委的重要部署,中共青島市委于1979年8月上旬組織召開了縣以上黨員負責干部會議,認真貫徹鄧小平重要指示和省委會議精神,對繼續進行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作出部署和安排。隨后,全市上下層層動員,有70%以上的單位都進行了補課。自此,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全面展開。
通過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極大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打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正成為全市干部群眾的共識,為全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53.貫徹新“八字方針” 實施國民經濟調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后,鑒于國民經濟中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狀況和經濟工作中急于求成現象的出現,國務院決定根據三中全會精神,對1979年和1980年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進行調整和修改。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并著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旨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更好地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端正過去那種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在經濟領域中貫徹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從而開始了中國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轉變。
這一時期,市委重點研究部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各項措施,帶領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全面搞好國民經濟調整,努力走出一條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1980年1月,市委在全市黨員干部會議上要求各部門以調整為核心,加快輕紡、電子產業的發展,按專業化協作的原則進行改組。到1981年5月中旬,已成立家具、針織、地毯、自行車等9個專業公司和電視機廠、電度表廠等6個總廠以及二輕局原有6個公司,共169個企業,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21%。同時,成立工農、廠廠、縣社、社隊等形式的經濟聯合體33個,組織起抽紗、刺繡、色織、針織等“一條龍”生產協作線13條,百余種產品零部件擴散到區縣。按專業化協作原則建立的公司、總廠,生產和利潤都得到很大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關系調整取得明顯成效。
54.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市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二大和省第四次黨代會精神,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在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推行大包干責任制。
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了全市農業生產責任制座談會、深化農村改革工作會議,進一步完善生產責任制,簡化方法和程序,不斷完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還總結推廣了平度縣通過實行“兩田制”(責任田、口糧田)促進土地相對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經驗。到1983年,全市農村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這一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礎上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既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發揮了農民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9.98億公斤,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至1991年底,全市糧食生產達到了30億公斤,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20.99元。1991年,所轄平度、即墨、膠州、膠南、萊西五市綜合經濟實力均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