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建設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保護環境,愛護動物也一直是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焦點。記者近日從野生動物保護站主辦的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特別是野生鳥類動物保護座談會上獲悉,青島市自1994年初次開展“挽留海鷗”計劃,20多年來,由于島城市民 “挽留海鷗”的行動,來青越冬的海鷗數量從1994年的2000只增長到了現在的10多萬只,增長了50多倍。
青島五四廣場和棧橋附近一直以來都是青島居民和游客最常去到的賞鷗佳地,而青島南姜碼頭等地其實也可以看到海鷗的身影。對于青島市所能常見到的鷗類,青島市觀鳥協會秘書長于濤就青島市區主要鷗科鳥類及觀鷗地點介紹時談到,青島可見的鷗大多屬于鷗亞科,冬季來青的海鷗大多來自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
多年前在青島,鳥類保護工作相比于如今還做得不夠完備,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高工王希明提到,青島的“挽留海鷗”計劃,特別是在棧橋附近,海鷗的數目遠不及當下之多,在此背景下,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計劃。據王希明介紹,“挽留海鷗”計劃最初以昆明、日本鳥類保護先進經驗為參考,通過投喂食物以達到“挽留”海鷗的目的。自1994年該計劃初次開展以來,王希明談到,青島曾設想通過在海中放置漂浮食物以吸引海鷗,后經觀察發現海鷗多在污水排水口處取食,故在排水口附近投食以吸引海鷗,促使海鷗建立起對人類投食的認知,進而取得“挽留海鷗”計劃的成功。
事實上,“挽留海鷗”計劃也曾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質疑,王希明向記者表示,首先是人們質疑,通過人類投喂以挽留海鷗會不會改變海鷗的習性。對此,王希明解釋,人類喂食僅占海鷗飲食結構很小的一部分,海鷗還是主要以海洋生物為食,投喂海鷗不僅不會改變海鷗的習性反而還會拉近人類與海鷗的距離。除此之外,王希明談到,由于海鷗特殊的飲食習慣,社會中有部分人認為海鷗是一種比較“臟”的動物,其實恰恰相反,海鷗通過其獨有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幫助人類凈化環境,是一種很干凈的動物。對于挽留海鷗計劃,王希明在會議中補充道,首先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積極宣傳科普鳥類保護的相關知識,促成人鷗關系的良好發展,其次也希望社會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到鳥類保護監測的行列中來。
除了“挽留海鷗”計劃,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還談到了青島市野生鳥類資源及其保護情況時提到,目前青島市鳥類大部分屬于水鳥,有圖片記錄鳥類數量為400種,其中留鳥(留鳥指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類)僅50種左右。薛琳在會議中特別對萊西姜山濕地、唐島灣濕地、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濕地和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的相關情況作了詳細介紹。薛琳也就青島野生鳥類資源的保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她表示,青島膠州灣濕地是青島鳥種最豐富、數量最多的地塊,應該放在保護首位;海鳥繁殖是青島的特色,也將是未來青島生態的名片;保護野鳥,重在保護棲息地,重在持續長久的宣傳教育。
會議深度探討了目前青島市野生鳥類資源現狀以及其保護情況、海鷗保護計劃和野生動物救護知識等相關內容。高工遲仁平就如何做好野生動物救護的相關知識做了解釋說明。遲仁平呼吁,大自然是野生動物最美好地家園,不驚擾、少接觸就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發現野生動物不要特意捕捉,即使有點傷病,靠野生動物的自愈能力也能恢復,傷病嚴重確實不能活動的應報告專門的救護機構進行收容救護。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見習記者 劉思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