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濟南濼口浮橋越過波瀾不興的黃河,再沿著220國道向北行駛70余公里,就來到了濟南市的北大門商河縣。商河縣的鼓子秧歌久負盛名,位列山東三大秧歌之首,是漢族北方四大民間舞蹈之一,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又通過了文化部的評審和認定,鼓子秧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商河縣重視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建設,不斷強化群眾文化培訓,扶持建設群眾業余文藝團隊,支持打造莊戶劇團參與“一村一年一場戲”下鄉演出,讓百姓身邊人講述百姓身邊事,成為鄉土生活最生動的文化表達。
“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社會民風美起來?!痹诤蕽墒谐晌淇h,三年前就開始加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修繕,注重培育良好村風民風,挖掘培養鄉土文藝人才,實施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得農村精神文明煥發出新的氣象。
“悠久的農耕文化,必須賦予其時代內涵,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教化育人的作用?!钡靥幣R沭河畔的革命紅色老區臨沭縣,有著柳編之都的美稱。多年來,當地大力發展柳編產業,解決了很多群眾的就業問題。與此同時,臨沭縣還在鎮(街)建立鄉村文化展覽館,集鄉土建筑、村情村史、生活民俗為一體,用實物和圖文,將散落民間呈碎片化的鄉土文化串聯起來,留住了鄉村記憶。
如今,放眼齊魯大地,在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惠民工程等政策實施下,各地此前名不見經傳的“落后村”,逐漸演變成為希望滿滿的“幸福村”,勾勒出了一幅幅宜居宜業的鄉居生活新圖景。
著力提升鄉村文化振興軟實力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總書記強調的就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方向,也是我們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睋∥麄鞑扛辈块L、省文明辦主任王紅勇介紹,近年來,我省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專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指示要求,扎實做好思想強農、文明育農、文化惠農等文章,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廣大農民精神風貌明顯改善,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王紅勇介紹,全省各級宣傳文化部門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普及,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將黨的創新理論、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優秀傳統文化送到百姓身邊,受到基層群眾歡迎和好評。
來源:文明曲阜
“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在全省開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痹谕跫t勇看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敖涍^兩年探索實踐,目前,我省縣鄉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村級實踐站建成率達到79.6%。”王紅勇說。
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讓身邊人說身邊事、用百姓話說百姓事、用大白話說天下事,涌現了一大批深受農村群眾喜愛的基層百姓宣講品牌。如淄博市淄川區的明理胡同、平度市的莊戶學院、單縣的鄉村夜談、廣饒縣的舞前半小時等,尤其是龍口市董家洼村“小馬扎工作隊”在村口大槐樹下的宣講,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
在文明鄉風建設工作中,我省以人居環境、鄉風民風、文化生活“三個美起來”為目標,不斷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據了解,今年我省有108個村鎮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數量為全國最多;截至2019年底,全省83.77%的村鎮達到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標準,全省農村環境面貌不斷改善。
結合疫情防控,在全省廣泛開展了“講文明講衛生 改陋習樹新風”活動,通過實施全民健康普及行動、人居環境改善、文明行為養成、公筷公勺推行、心理健康促進、移風易俗深化等六個專項行動,動員廣大群眾自覺培養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我省利用春節、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民族節日,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踐行正確婚喪觀和中華孝道。在農村社區深入開展‘小家傳大愛 共筑家國夢’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風巡講活動,僅2020年線上線下受眾就達20余萬人?!蓖跫t勇表示,通過積極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農村大操大辦現象得到了遏制。
用“文化之泉”潤澤農民群眾心靈
山東以提高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為抓手,推動更多資源向農村和農民傾斜,切實做實做好“送文化到基層”的文章。
據調查發現,農民群眾對戲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全省持續開展了“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活動,送戲場次逐年增加,2019年達到9萬余場,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7.8%。
不僅如此,山東還建設了公共文化服務“齊魯文化云”平臺,在全國率先啟動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活動,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看大戲、趕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風。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共開展線下文藝志愿和文藝惠民活動2500余場次,參與藝術家近1.5萬余人,現場受眾約30萬人,志愿者將文藝送到百姓身邊,播撒文藝的種子,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
中郝峪鄉村記憶博物館(來源:中郝峪 幽幽谷)
“保護好、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鄉村文化的延續,讓人們‘記得住鄉愁’,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蓖跫t勇透露,目前,全省已建成鄉村記憶博物館210多個。漁鼓戲、大弦子戲、周姑戲、聊齋俚曲、山頭花鼓戲等古老的山東地方戲曲煥發出蓬勃生機。
“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我們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程作為重點?!笔∥穆脧d二級巡視員付俊海說,截至目前,全省69900個村(社區)基本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省8654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建成綜合性文化活動室,提前完成了文化扶貧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全省各地注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培育一批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精品旅游小鎮,推出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0條,串聯起86個鄉村旅游規?;迩f和41個鄉村旅游精品景區。
蘭陵壓油溝景區的戲臺(來源:蘭陵壓油溝景區)
據統計,2019年全省鄉村接待游客5.5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消費2700億元。其中,最醒目的要數蘭陵壓油溝村,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致富之路,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愁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我省在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付俊海介紹,省文旅廳與省扶貧辦出臺了《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工程實施方案》,在全省評選了60個“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打造了10個鄉村振興特色村,形成鄉村非遺發展的優質載體。同時,借助中國非遺博覽會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節慶日,積極推動非遺展演展示與鄉村文化振興緊密結合,指導各地面向鄉村策劃、舉辦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濟南、青島、棗莊、濟寧、泰安、臨沂等地也以鄉村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為重點,設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經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用文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宏大敘事中,文聯組織結合自身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建設為抓手,提出了在農村社區搭建“永不落幕的文藝大舞臺”設想,可謂是濃墨重彩的大手筆。
“這個‘舞臺’是無形的,是種在基層、凝聚民心、振奮力量、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永跟黨走的‘文藝舞臺’?!笔∥穆摳敝飨廴缡钦f。
據了解,省文聯根據自身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了《山東省文聯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在工作流程上,探索打造了“群眾點單、文聯派單、文藝家接單、受眾評單”的“四單”服務機制,建立了文藝志愿、文藝采風、文藝創作、人才培養、文藝惠民“五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實施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山東特色”。
經過長期的基層實踐,省文聯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形成了 “到人民中去——山東文藝志愿服務主題活動”“百縣千村書法惠民”“農民戲劇展演月”“舞動千萬家”“蒲公英音樂合唱”“百姓春晚”“蒲公英培訓計劃”等特色品牌。
山東省第三屆農民戲劇展演月開幕式(聊城分場)(來源:臨清零距離)
迄今為止,“山東省農民戲劇展演月”已經連續舉辦三屆,每年從全省4000余家“莊戶劇團”中選拔出150余家進行重點培訓、巡回展演,目前已累計演出1000余場,惠及農民群眾470余萬人,真正做到了“還戲于民”?!鞍倏h千村”書法惠民活動已累計開展5800余場(次),發動書法家23000余人次,為基層群眾書寫作品近90萬件;開設“王羲之書法大講堂”900余場,培養基層書法骨干2.5萬人次,惠及群眾400余萬人,榮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2019年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服務項目。
在姜慧看來,多年來,省文聯扎根基層,服務民眾,贏得了無數“粉絲”、擁躉者的交口稱贊?!暗珵榛鶎尤罕姽膭拧樗囆g家鼓勁、為鄉村振興鼓勁的初心不能動搖,用文藝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的信念更不可改變?!苯壅f。
來源:聯合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