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之后,各區市的GDP數據也出爐。
與上半年相比,各區市(不包括功能區)GDP增幅均轉正。算上功能區,增幅最高的是高新區,高達6%,最低的是保稅區,為-2.2%。區市之中,嶗山區以4.5%的增幅排名10個區市第一,李滄區墊底,為0.5%。
支撐起青島2.2%增速的,主力軍依然是西海岸、即墨、膠州、嶗山等區市。其中,嶗山、膠州、即墨的增幅均在4%以上。西海岸新區增速為2.1%,但因其體量大,對青島經濟大局的影響舉足輕重。
1
前三季度,最大亮點是即墨的強勢反彈。
一季度,即墨GDP增幅下降9個多點,是降幅最大區市。上半年,即墨快速扭轉了局面,增幅轉正,達1%,這個成績已經僅次于嶗山、城陽、膠州。
到了三季度,即墨經濟的韌勁進一步顯現,4.3%的增幅全市第二。
即墨的固投數據并不亮眼,前三季度固投增幅為4.1%,排在各區市的后幾位。由此可見,其經濟回暖得益于實體經濟。 公開數據顯示,即墨規上工業企業523家,占全市總量的六分之一多點。規模最大的為汽車產業,上半年汽車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2.5%,占規上53.3%,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0.5個百分點。
優質制造業企業多,是即墨的一大優勢。在今年青島已上市的4家企業中,酷特智能和森麒麟兩家注冊地均位于即墨區,占比過半。目前,即墨已有7家上市公司。
在A股上市計劃后備企業隊伍中,截至9月30日,在青島證監局輔導備案企業15家,即墨區數量同樣是最多,共有5家企業,分別是豪江智能、青島朗夫、青島云路、正望鋼控、卓英社,還有偉東云教育、紅紡文化等企業已啟動境外上市工作。
上述企業中,多家名聲在外。豪江智能以智能家居和醫療設備研發為主的企業,去年入庫山東首批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培育庫企業名單。培育庫入選的是在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中遴選的已完成規范化公司制改制,估值不少于7億元,上年度營收5000萬元以上或近3年累計營收2億元以上,獲得投資機構投資2年以上的優秀企業,其入選門檻和含金量可見一斑。
再看青島云路,是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控股單位,全球非晶合金薄帶第一大供應商。
2
作為“后浪”的即墨,已對排名第二區的市南,帶來實質性挑戰。
2019年,市南GDP總量1217億,即墨為1201億,兩區差距僅為16億。今年三季度數據,即墨892億,市南905億,差距進一步縮小。更讓市南頭疼的是,其增速僅僅為1.1%,與即墨的4.3%相比,低了不少。
即墨今年能否超越市南成為青島“第二區”,已成為年底的最大懸念。
實際上,市南的低迷也不是今年才有的。近三年的GDP增速:2019年增速5.4%,名列全市各區市倒數第一;2018年增速7.3%,全市倒數第三;2017年增速6.9%,全市倒數第二。
經濟下滑帶來的危機感,讓市南坐立不安。
據青島日報旗下公號“青島主城”報道,擔任市南“一把手”3個月的趙燕,11月3日在一場企業家座談會上,深刻反思——
“歷史上市南區非常輝煌過,2013年,市南是全省第一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百億的區縣,而去年收入降到87.2億,去年的各項考核指標在全市也不理想 。為什么經濟發展到了這種情況?”
“我們的政策沒有競爭性,我們沒有人家優。已經有的政策也不精準,沒有研究透企業、企業高管、企業員工的所思所想所盼?!?/p>
“我們對企業的服務不到位,各種聯系企業、服務企業的政策都有,但落實的不好。企業基本上感受不到政府的服務在哪?!?/p>
這組直面問題的犀利剖析,近年罕見。
與反思同步進行的,是市南在老城區的大手筆。
10月30日上午,位于市南區太平路53號的國風大酒店正式開拆,標志著青島灣廣場項目拆遷工作啟動實施。這是繼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開工、中山路多個里院啟動改造后,青島西部老城區更新發展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3
城區中,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的,不光是市南和李滄,市北同樣在艱難尋找突破口。前三季度,市北GDP增速1.9%,排名也靠后。
在工業企業從市區轉移到周邊之后,市南、市北和李滄其實都沒有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支柱產業。
被稱為青島“金邊”的市南,寸土寸金,曾經是總部企業的首選。但隨著周邊區域商務區、金融區的崛起,市南的蛋糕逐漸被蠶食。
2018年,市南區“億元樓”26座,2020年減少至18座。與此同時,嶗山稅收過億元的商務樓宇、工業樓宇共27座,上實中心T3樓、裕龍國際中心稅收更是突破10億元大關。
市北的情況亦類似。雖然這兩年奮力引入高科技企業,并試圖將郵輪母港區域打造成標桿,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郵輪母港陷入尷尬境地。
高新企業增長不少,但缺少龍頭。引用2018年的一組數據:市北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余家,總數突破300家,涵蓋電子信息、軌道交通、橡膠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其中產值過億的企業19家。
李滄這幾年重金打造院士港??萍紕撔?,然后轉化為產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或許李滄在押注,但收獲短期利益難度很大。
來源:青小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