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喝水喜歡“噸噸噸”?有人“噸”成水中毒
近日,一則“一次性喝水過多致水中毒”的新聞沖上熱搜第一。原來,深圳一女子為了做檢查,一次性喝了3.2L的水,結果出現惡心嘔吐、手腳抽搐等癥狀,診斷結果為“水中毒”。
圖片來源于環球時報
中毒方式千千萬,沒想到,喝水喝太多也會中毒?
什么是水中毒?
“水中毒”是指細胞吸收了過多的水分。人體在大量出汗后,會同時流失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此時快速、大量喝淡水,只補充了水分卻沒有補充電解質,血液中的電解質會被“稀釋”。
血液中電解質濃度低,細胞中電解質濃度高,水分更容易從血液進入細胞內,使細胞水腫,這就造成了“水中毒”,又稱稀釋性低鈉血癥。
如長時間的重體力勞動會導致嚴重的不顯性失水,在這種狀態下突然大量補充液體,會直接導致短時間內,大量液體進入循環內,引發低鈉血癥。
水中毒的表現有哪些?
急性水中毒
發病急驟,過多水分導致的腦細胞腫脹可引起顱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如頭痛、嗜睡、躁動、精神紊亂、定向力失常甚至嚴重者可發生腦疝,危及生命。
慢性水中毒
癥狀往往被原發疾病掩蓋,表現為軟弱無力、惡心、嘔吐、嗜睡等,體重明顯增加,皮膚蒼白而濕潤。
水中毒一經診斷,需立即停止水分攝入,程度較輕者,機體排除多余水分后即可緩解,嚴重者,需同時應用利尿劑以促進尿液排出。
哪些情況會引起水中毒?
世衛組織專家提出,每天攝入超過4L水可能會引起水中毒。但也強調,這種情況十分罕見,需要一次性攝入過量的水才會導致水中毒。
所以,一般情況下,正常喝水不會輕易改變體液的濃度,關鍵在于短時間內喝超過4L水會造成水中毒。
但如果喝水太多太快時,如每小時飲入2L水,持續超過2小時,循環血量急劇增加,然而尿液排出并不能相應地快速增加,導致血液鈉離子濃度低于135mmol/L,會出現細胞水腫等現象。
當攝入超過6L水時,足以使一個75kg體重的成年人死亡。
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因為喝水過多導致“水中毒”,更常見的情況是本身就存在腎臟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運動后一次性飲用淡水過多、醫源性輸液過多,精神狀態異常等原因造成水中毒。
關于喝水的幾個說法
喝水越多,對腎越好?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以生成尿液的形式,將體內的雜質和毒素排出體外,腎功能健康可以維持我們體內電解質平衡,而且還可以維持血壓,促進血細胞生成,所以腎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適量的喝水是不會給腎臟造成負擔的。但是如果喝水太多過快,腎臟就需要加快工作來代謝這些水分,長期過量的飲水對腎臟也是沒有好處的,尤其是對于腎臟功能有問題的朋友。比如腎功能衰竭的人一定要注意喝水量,如果過多的飲食就會使體內水分過多,容易引發其他身體疾病。
尿液的顏色成透明色才是喝足了水?
可以通過尿液的顏色來判斷,這是一個簡單可行的辦法。
正常的尿液顏色呈現出淡黃色,類似檸檬黃。如果小便顏色正常,則基本認為補水量合適,應繼續保持。
如果尿液呈現深黃色甚至褐色,說明補水量太少,身體處于缺水狀態,應及時補充水分。如果尿液透明無色,則說明補水過量,應適當減少喝水量。
但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需要一定的時間,通過尿液顏色來判斷身體的水分狀態是相對延遲的,最好是使用固定體積的水杯喝水,估算每天的喝水量。
喝水不夠,大腦會遲鈍?
腦組織中含水85%,如果水攝入不足就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茖W研究顯示,脫水狀態下,機體腦內的滲透壓較高,會引起高滲透壓應激,進而損傷認知能力或加重已有的認知能力損傷的程度。
如果機體存在認知能力損傷時,會使機體對“口渴”的感覺變得不敏感,進而減少對水的攝取,容易造成機體處于慢性脫水狀態。
由此可見,脫水狀態和認知能力相互影響,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另外,脫水狀態還會導致腦內甲醛含量升高,損傷腦神經細胞。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是極端情況,大腦有自身的保護機制,“喝水不夠,大腦會遲鈍”在理論上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中很難真的發生。
這些吃多了也“有毒”?
俗話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劑量才是決定一種物質是否有毒性的關鍵因素。
對于毒性很大的物質,攝入極少量也可能表現為無毒,而有些健康的食物,攝入量過多時也是毒物。
食鹽
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但如果攝入過量,則可能引發高鈉血癥,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榴蓮
榴蓮,也是很多人的心頭愛,但是食用過多會導致高血壓。
海鮮
海鮮食品,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營養美味的代名詞,但過多食用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增加患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風險。
實際上,我們健康人的腎有強大的適應能力,不會因為多喝了些水就“罷工”。但是,喝水也應做到“少量多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