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0中國青年租住生活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中國城市中心、中國社科院(北京)城鄉規劃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北京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等各界代表共同出席發布會?!?/p>
《藍皮書》指出,新生代租客的租住需求已迎來新一輪升級,年輕、高學歷、薪資水平較高的新生代租客正在崛起。在租房方式上,“長租”已經成為城市青年習慣的生活方式,超過6成人已經租房3年以上、超過56%的租客熱衷選擇大且好的長租機構、約有半數租客接受“租房結婚”、有超過2成租客表示愿意一直租房,科技體驗與全場景服務正在成為租住品質全新注解。
新生代來襲:這屆租客年輕、學歷高、消費能力強,更愛選長租機構
《藍皮書》指出,新一代城市租客的主體由30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群體構成,同時,他們薪資水平遠超城市均值,并在租房方式上更熱衷選擇長租機構。
具體來看,年輕化是新生代租客標志性的特征之一。從基礎的年齡構成來看,在城市租住人群中,30歲以下占比超過55%,其中26-30歲(1990年-1994年)的租客占比達到31.48%。值得關注的是,00后租客占比超過5%。
數據顯示,整體城市租客群體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租客占比超過65%。而在長租機構租客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租客占比近8成。值得一提的是,整體租客群體中海歸租客占比突破10%,已成為城市租住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學歷及相對較高的收入,使得租住群體成為了城市居民中消費能力較高的群體之一。數據顯示,全國主要的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租住群體,平均薪資均遠超城市均值,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的租住群體,平均薪資均達到了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的2倍以上。
年輕、高學歷、消費能力強的新生代租客無疑會對租住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實際上,《藍皮書》指出,在城市租房方式上,有超過50%的租客表示會選擇“長租機構的房子”,超越“中介平臺的房子”及“房東直接出租的房子”?!?/p>
青年租住新需求:看重線上化體驗、租期服務要全套、選房“雙30法則” 《藍皮書》指出,大且好的頭部長租機構為城市租客帶來的便捷找房工具、智能房屋配置、專項保潔、搬家、家修服務,都已成為當代租客租房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具體來看,在找房、看房體驗上,各類新式找房工具崛起。調研數據顯示,在各類的新式找房工具中,線上“通勤找房”最受歡迎,“VR看房”、“地圖找房”位列2、3位,均有超過半數的城市租客群體表示曾使用過上述新式找房工具。此外,在直播興起和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由房東、平臺工作人員直播介紹房源的“直播看房”模式也成為租房時選房新偏好之一。
在房屋配置上,越來越多的城市青年正選擇通過智能家居來提升生活品質。數據顯示,超過6成的租客更愿選擇配備智能家居的房源,同時,有超過4成的租客愿意為智能家居設備支付更多的房租,其中,超過75%愿為智能家居設備每月多支付300元以上房租,來享受更有科技感的租住生活。
在租期服務上,保潔、搬家、維修已成為新時代租房“三大標配”。租住群體中,超過4分之1會購買保潔服務、近7成會購買搬家服務、超半數會自己購買維修服務。其中,在購買租期服務的渠道上,有近2成的城市租客會選擇機構長租平臺提供的保潔、搬家、維修服務。
同時,在定制化的租期服務方面,自如研究院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城市租住青年購買最多的專項保潔服務TOP3為:臥室除螨、新居開荒、玻璃清洗。而購買搬家服務的群體中,有近3成表示會同時購買打包服務,享受“原封不動”的搬家體驗。
在選房考量上,新生代租客在追求租住品質的同時,仍將“通勤時長”和“房租占工資比”作為最終的選房考量因素。調研數據顯示,近8成新生代租客希望將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近9成希望將月房租控制在月收入30%以內,“30分鐘以內通勤+30%工資以內房租”共同構成了城市租住幸福的“雙30法則”。
租住生活新理念:選“長租”更自然 選城市更開放
新生代租客對租住品質需求不斷升級的背后,《藍皮書》認為,是長租機構模式所代表的新租住生活方式,對城市租住一族的生活觀念、消費選擇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長租”已經成為城市青年習慣的生活方式。首先,在租房時間上,超過6成人已經租房3年以上;其二,在租房方式上,有超過6成人將長租機構作為租房時的首選;其三,在租房觀念上,約有半數租客接受“租房結婚”,有超過2成租客表示愿意一直租房。
與此同時,結合城市人口流動數據來看,以武漢、杭州、成都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正憑借著更小的住房租賃負擔、更富裕的租住空間和更便利的職住通勤,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數據顯示,在這些城市的流入人口年齡結構中,32歲及以下的占比均超過50%?!?/p>
業內人士表示,新一線城市的發展給年輕人創造了更多機會,而年輕人的到來也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梢灶A見,隨著新生代租住群體的流入,新一線城市住房租賃中的需求總量、品質化需求、多元化需求也將迎來新一輪增長。
來源:新華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