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水資源利用的青島思路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宋佳)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發展之要。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到2025年,預計將有高達35億人面臨缺水的境遇。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生態容量有限,水旱災難頻發,水環境問題突出,因此也是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繁重的國家之一。

      節約用水是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長期以來形成以要素投入和資源消耗為主要特征,不顧資源環境存在率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如何以水定城、量水發展,讓城市更美好?近日,在青島舉行的2020青島國際水大會上,來自中國、加拿大、以色列、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利用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水資源高質量發展。

      以水定產:工業節水潛力巨大

      水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當前,我國的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節水處處長袁令在題為《全面推進新時期節水與水處理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中表示,工業節水是我們緩解水資源短缺,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組數據中便可窺探端倪:工業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用水部門,2019年我國工業用水總量為1218億立方米,約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五分之一,比2015年下降了7.5%,為緩解水資源的危機,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工業還肩負著為農業、居民、生活提供節水治污的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重任,可以說工業領域的綠色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決定著相關產業的綠色發展。然而,工業節水目前仍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袁令認為,首先,體現在我國工業節水的法律法規制度立法及監管的制度還不完善。例如,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工業節水管理的約束性還不強,開展工業節水的相關督察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其次,是節水工作相對薄弱。例如,在節水的計量、統計、監測、考核以及節水的標準等工作上仍需完善;此外,企業的節水內生動力還不足,在工業節水的技術研發、產品和裝備的制造、工程設計和建設,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管理機制仍需加強,以及用水效率存在著區域以及行業的不平衡等問題。

      在采訪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告訴記者:“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下一步,解水技術、相關措施與政策、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循環經濟等相關領域都將是引領水生態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未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水將逐漸成為制約因素。 ”

      以水定城:打造工業節水的“青島樣板”

      水是生命源泉,不僅是農業的命脈,更是工業的血液。作為長江以北第三個過萬億的城市,青島有許多優渥的發展稟賦。

      作為一座制造業文明的城市,青島擁有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海爾、海信、青啤、中車四方等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從這里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特別是2019年以來,青島緊抓新基建、新技術為制造業賦能,以獲批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契機,匯聚了人工智能骨干企業近100家。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也是青島的特色和優勢所在,特別是海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在全國首屈一指,聚集了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擁有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機構。青島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和比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海洋及相關產業門類中的20個行業在青島都有布局,且產值過千億的行業有6個,過百億的有8個,尤其在海水淡化、海洋設備制造、海洋交通運輸等方面居于全國領先水平。

      產業優勢和海洋特色,為青島在水資源研究方面奠定了先天優勢。作為全國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青島在推進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方面從未止步。

      青島市水務管理局副局長茍新詩告訴記者,青島素以“美麗”著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最靚麗的一張名片,也是青島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島積極推進大水網建設,形成了庫河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島城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具有青島特色的水生態文明體系。

      在污水處理方面,通過實施“污水處理擴容、主支管網擴建、過城河道截污”工程,目前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9%;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通過實施“蓄一河清泉水、建一條經濟帶、成一道風景線”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使其得到有效治理;在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通過“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的方式,使島城的水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有效提升;此外,圍繞“點線結合、特色鮮明、人水親和”的理念,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宣教基地建設。

      目前,青島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2005年,青島被國家確定為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城市和產業化基地;2013年,青島入選國家海水淡化試點城市;海水淡化水能力占全國近五分之一、全省近三分之二,在利用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建設水生態、加強水研究等方面取得均取得不俗的成效,形成了濱海缺水地區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模式,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以水共生: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城市,青島也存在亟需破解的諸多難題,比如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環境形勢嚴峻、部分河道截污管網建設滯后、非常規水源開發滯后、節水潛力尚待挖掘等短板。

      下一步,青島該如何繪就人水和諧的新畫卷?

      從宏觀層面來看,馬軍認為,青島需要對原有的水資源進行充分規劃,一方面要繼續做好節約用水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從利于城市長遠發展來看,青島下一步應該盡量優先發展耗水量小的工業。與此同時,還應充分地開發非傳統水資源,例如海水、污水等資源合理充分利用,并提前做好行業發展規劃。

      著眼于具體層面,茍新詩認為,首先要推進“大水網”體系建設。水源和水網建設是水生態文明的基礎,下一步青島亟需加快推進官路水庫前期工作,全力構建“雙渠雙庫”客水保障體系。以建設承接客水的輸水、調蓄工程為重點,完善全市輸配水工程網絡,打造以客水調引通道為骨干,以調蓄水庫為節點,輻射連通市域輸水線路,構建外調水、本地水、淡化水、再生水設施互聯互通、水源互濟互配、配置調度一體、管理分級有序的現代水網。

      其次,要實現“一體化”資源配置。青島應該把海水淡化水作為保障城市水資源安全戰略選擇,穩步提高海水淡化量,逐步以海水淡化水替代企業工業用水,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替代淡水比例。具體來看,包括合理布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加強城鎮污水管網改造和配套建設;加強再生水利用一體化網絡建設,在市內三區實現再生水網互聯、生態補水一體化;建設活力海綿城市,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生態發展的良性循環。

      此外,要建設“再生式”水域生態。在城市河道實施清污分流,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打造沿河建設集文化旅游、體育休閑、教育科普為一體的“親水長廊”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實現“人水和諧、水城共融”。

      最后,在打造“信息化”平臺監管和推廣“合作型”運營模式方面,青島應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全面推廣智慧水務領域產品、技術、服務應用,實現信息實時采集和遠程傳輸,打造智能水務監控平臺,實現水務管理向智慧管控、智能服務轉型;依托資本力量,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推廣節水工藝技術,提高廢水資源化利用率,全面提高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水平;培育和規范水權交易市場,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方式;指導推動水務企業成立海洋產業基金,組建海淡膜裝備制造基地,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籌劃打造海淡產業集聚園區。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香蕉午夜_欧美三级在线观看黄_白医生的控制欲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address id="5111j"></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th id="5111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address id="5111j"><nobr id="5111j"><nobr id="5111j"></nobr></nobr></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