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成武,“蒜香”依舊。走進水發金橋國際貿易中心,幾十位女工巧手飛舞,熟練地剝去蒜皮,按照蒜頭大小進行分揀打包。一旁,16座智能化冷庫、15000平方米標準化加工車間、12條脫水加工生產線氣勢不凡,一年可加工11萬噸大蒜,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別小瞧這顆“小蒜頭”:女工們一人每天能加工大蒜30多包,收入近150元,一年收入約2到3萬元,能解決周邊300多農村富余勞動力。此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直接帶動了周邊農戶種植大蒜30余萬畝,讓農戶們年增收近1.5億元。
小蒜頭“綻放”大產業,是水發集團在縣域探索以產業集群為核心,推動鄉村振興“水發模式”全面落地的實踐縮影。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化、實施全域化、作用平臺化、運作市場化與企地融合化,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探索出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新模式。
產業集群化——
“以企業帶動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增收”
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其中產業興旺是首位。
“成武醬大頭”,是成武家喻戶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發集團聯手“成武醬大頭”的第十四代傳承人牛建華,依托醬菜廠、糧油公司、蔬菜、瓜果、凍干水果,蘆筍茶這些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發揮國有企業龍頭和品牌引領作用,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在當地打造出一個個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使之成為當地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
水發集團在發展中形成了水務環境、現代農業、文化旅游三大主業,初步打造了水務、農業、環保三大省級產業發展平臺和清潔能源、文化旅游兩大產業集群,五大業務板塊與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2014年在成武縣投資建設九女山水庫以來,迅速跟進一系列農業、水務、環保等項目,并逐步拓展到教育、康養、機電、基礎設施等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集團建立了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各產業和項目實施品牌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市場共享、人才共享,在拓展市場、節約成本、強化服務、提升形象等方面產生良好協同效應。產業集群化充分發揮了大企業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要素、資源、產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帶動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現代管理理念向鄉村匯聚,幫助當地處理好人才“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系,實現了以企業帶動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增收。
實施全域化——
不局限于一村、一品,在整個縣域內統籌推進
水發集團圍繞農業產業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以“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支撐、合作機制聯動”的多元共贏模式,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水發旗下中國魯西南大蒜及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不僅輻射成武縣范圍內30多萬大蒜種植戶,每到大蒜豐收旺季,魯西南、蘇北、河南等全國各地的蒜商就會涌到當地交易。今年,鄭州大宗商品交易所也已經來考察多次,尋求合作。下一步,還將開發蒜油和大蒜素等高附加值產品,大力開拓國內市場。
近幾年,大蒜等多種農產品價格呈現出“漲一年、降一年、再漲再降”的循環態勢,在這樣的“大起大落”中,種植戶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水發集團打造的中國魯西南大蒜及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解決了信息不對稱、“蒜賤傷農”等民生焦點問題,也實現了集大蒜倉儲、深加工、電子商務、現貨交易、期貨交易、金融服務等產業鏈環節于一體的深度融合——上游,可利用流轉的土地,規?;N植大蒜,與市場有效對接,實現農產品“零障礙”銷售;下游,可利用市場的儲藏保鮮和加工優勢,生產大蒜終端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實現效益最大化。通過對大蒜等農產品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逐步完善整個大蒜產業鏈條,充分發揮市場集群效應、引領作用,打造中國最具特色的大蒜及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
水發集團參與成武縣鄉村振興,并不局限在一村、一品,而是在整個縣域范圍內推進實施。比如,成武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服務全縣70萬人口,實現了民生服務均等化;“創森”在全縣范圍內實施;參與北部新城建設、投資一系列城區民生工程,提升了城區在全縣的吸引力、容納力;出資救助達馳電氣,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支撐。
從農村社會生態發展趨勢看,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城鄉融合化是不可逆轉的大方向。以縣域為單位整體謀劃、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是順應、引領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避免碎片化現象以及將來可能發生的重復拆建等一系列問題。
作用平臺化——
發揮國企的引領帶動作用,拓寬合作滾動式發發展
水發集團參與成武縣鄉村振興,重在發揮國企的引領帶動作用。成武縣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基礎薄弱、資源缺乏、財力有限,推進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外來資本大投入。
水發集團發揮資金和產業優勢,實際承擔了成武縣投融資平臺的功能,出資建設北部新城、濕地公園、學校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和公益工程,引領帶動了城鄉發展。在成武縣,財政資金一時難以籌措又必須實施的政府性工程,基本上都由水發集團先期承擔,形成的債務以土地、項目、政府所持企業股權等形式予以補償,通過滾動式發展不斷拓寬合作領域。在農業發展上,平臺化作用發揮更加突出,通過投資農產品深加工、大宗商品交易、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引領農業產業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致富。
運作市場化——
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水發集團是完全依靠市場發展起來的大型企業集團,市場化是水發集團的優勢,也是作為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
達馳電氣,是成武縣的明星企業,納稅額一度曾占到全縣的半壁江山,主打產品交直流輸變電變壓器曾經穩居全國前三名。3年前,企業因為管理不善,陷入債務危機,造成長時間停工停產,一度面臨破產風險,上千員工下崗,并影響到周邊近萬人生計和200多個供應商的生意,也給成武縣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關鍵時刻,水發集團挺身而出,與縣委縣政府充分協商,先期出資1.8億元并購了達馳集團權屬企業馳翔公司,并對達馳資產實施托管經營。2019年6月1日,山東達馳馳翔電氣公司與山東水發華夏公司合作簽約儀式。隨后水發又陸續投入3.8億元,幫助企業逐步回到正軌。一年多的努力,達馳在水發的領導下不但保住了原有的市場和幾千名員工的就業,并開始盈利,第一年就實現盈利870萬元。
水發集團參與成武縣鄉村振興,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追求一定的經濟效應。比如,發展農業產業,最終是靠市場拉動,以企業為紐帶把農產品和廣大市場結合起來;發展養老產業和教育事業,也是在深入研究市場和當地需求的前提下進行運作的;從市場角度看,出資救助達馳電氣,一方面是其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能與集團能源版塊形成一定協同效應;在參與政府性工程時,也是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目前,水發集團在成武的項目基本都已實現盈利,做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企地融合化——
政企“親清”,企業參與地方發展的“水發模式”
水發集團之所以能在成武縣全面、深入參與鄉村振興等事業,關鍵在于企地雙方充分信任、相互融合,甚至已經達到了“人和”的程度。水發集團把地方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不計較短期得失,全方位支持地方發展,在當地樹立了國企品牌、形成了良好口碑。成武縣把水發集團當成自己的企業,定期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問題,不斷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還從政府內部選派精兵強將充實企業管理團隊。
水發集團與成武縣建立了暢通高效的合作機制,政府規劃主導,企業跟進建設;政府加強服務,企業專心運營;政府誠信履約,企業放心投資。這種合作機制對吸引其他外來投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企業和政府融合發展,形成新型政企“親清”關系,塑造了企業參與地方發展的“水發模式”和政府吸引外來投資的“成武現象”。
(通訊員 王宗陽 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