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國主要36城中,青島在人力資源維度排名第27,是東部城市排位最低(圖 / 新華社)
《商周刊》首席記者 尹文麗
“就某種意義上說,營商環境會極大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痹谝咔榈玫接行Ф糁浦?,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保市場主體、保就業”,要靠營商環境。
巧合的是,第三方營商環境權威報告《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也于日前出爐,公布了去年營商環境十強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南京、杭州、成都、天津、寧波。除去前五名未有變化之外,近來經濟表現強勢的寧波替換去年的第十位西安,進入前十,南京、杭州排位上升,天津、成都后移。于是,今年前十名中除去京津,全部為南方城市。山東表現最好的是青島,排名十一位,未入前十。
根據公布的評價維度,此份榜單以公眾以及市場主體的滿意度為標準,涵蓋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金融服務、政務環境、普惠創新五個方面,并且對這五個維度進行了分項排名。在分項排名中,青島在普惠創新、政務環境、基礎設施方面表現不錯,分別排名第7、第8和第9位,但在人力資源和金融服務維度卻排位靠后,分別位居27位和18位,大大拉低了綜合排名。
近年來,青島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發起“15個攻勢”,用“市場化、法治化搞活青島”的發展思路,營造“讓企業和企業家舒服的營商環境”。但是與其他城市相比,進步速度仍不夠快,短板也比較明顯。
營商環境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城市與城市的競爭中,“造環境”比“拉項目”更難,也往往更容易被人們忽視。但現實深刻地體現了這一規律:資本和人才流入并留在那些能提供更好、更細致營商環境的城市中,最終促進經濟體持續發展,形成正向循環。
著名經濟學家考什克·巴蘇曾說:“一個經濟體的成敗取決于多種變數,其中往往被忽視的是那些方便企業和營商的具體細節?!焙喍灾靹荽笥谠焓?,優化營商環境也早已不僅僅是圍繞企業定制一系列的政策和服務,而是城市整體社會氛圍的營造:是否尊重知識和人才,是否服從市場和規則,是否注重政策的創新和延續性,是否轉變服務思路,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服務。只有形成了一個體系性的包容、創新、法治、平等的環境,企業才能愿意來,留得住,城市才能從中不斷受益。
01三份榜單勾勒青島位置
根據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對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的要求,這份榜單按照國際可比、對標世行、中國特色原則,圍繞與市場主體密切相關的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信貸、納稅、辦理破產等方面和知識產權保護等來開展評價,評價范圍涵蓋制度、市場、人力資源、金融、科技創新、政務環境等一系列與企業經營息息相關的因素,較為客觀、全面。
報告中,與2018年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依然位居前5位,名次沒有發生變化。前十名中的后5位,南京位次上升3名,位居第6,杭州位居第7,上升一位,去年的第6名成都掉到第8名,第7名天津下降為第9名。這份榜單中變化最大的是第10名,去年僅僅排名第20位的寧波一躍上升為第十名,擠掉西安。青島則排名第11位。東西部、南北方差距愈發明顯。
蘇州未能進入這份報告綜合評價榜單的視野,而是出現在了“經濟活躍城市的營商環境排名”榜單上,名列第一,前十位是蘇州、南通、煙臺、無錫、東莞、紹興、溫州、濰坊、金華、珠海。如果綜合考慮,青島的排位大約在12-13位左右。
一份榜單似乎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但幾乎同時,在由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中,前十名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武漢、南京、天津、成都、蘇州。青島排名第13位。比照來看,這兩份榜單前十名重合率很高。
最近幾年,中國尤為注重城市營商環境的優化,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營商環境排名也在不斷提升。放眼全球,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和地區往往營商環境也更好。在世界機構的排名中,有兩份榜單可以參考。一是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升至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了15位。二是從具體城市排名看,在今年發布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中,中國共有20座城市上榜,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香港,排名第38位,其次是北京,排名第41位。青島同樣上榜,排名第90位,略高于西安和鄭州。
觀察國內到國外的這幾份綜合分析報告,可以大體勾勒出青島在全國主要城市營商環境評價中的位置:在北方城市中處于“第三城”,但在更大范圍內排名靠后;一直在進步,但幅度不如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明顯。
02金融服務和人才是短板
最近幾年,青島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發起“十五個攻勢”,營造“讓人舒服”的營商環境。其中包括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的“三化三型”政務服務環境;營造審批事項少、服務最好和審批時限最短、速度最快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搞好服務,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這些努力也有了不錯的結果:在五個維度的評選中,青島的政務環境和普惠創新維度排位較高,分別排名第八和第七。反映到個體上,不少企業家表示,青島政府的辦事效率更加高效便捷,服務態度更加親民和積極。
但是,為什么青島的營商環境未入前十?不妨看看其他維度的排名。
金融服務維度排名,青島排18位,不但遠低于深圳、上海,甚至位居鄭州、濟南與昆明之后。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深刻影響經濟發展。實際上,青島在金融業上的探索并不晚于其他城市。2014年,青島成為我國唯一一個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從去年的數字看,青島金融機構為272家,有境內外上市企業51家,貸款增量突破2000億元。截至2020年5月底,青島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成為山東省內唯一貸款余額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反映出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進一步加強,資本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
與此相比,青島的金融服務業GDP占比較小,與一線城市相比,青島現代金融服務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未來的銀行,將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彪S著新技術的加速發展,金融服務于高質量發展,腳步應該更快一些。
除去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才是青島該認真反思的一個方面。在全國主要36城中,青島排名第27,還不如沈陽,在東部城市排位最低。
有一個數字可以為此佐證。根據智聯招聘春季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中,青島高居第四。人口選擇流入上海,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長期以來,青島的高等教育資源發展不充分,從省內看,高校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如濟南;從人才政策看,青島盡管在放寬落戶條件、支持創新創業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在力度、手段,適應性、延續性上是否科學、有規劃?在各地不斷升級人才政策的“明爭暗斗”中是否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吸引而來的人才中,優質人才有多少,符合青島未來發展需要的有多少,真正能留下來的又有多少?“來了就是青島人”是否成為廣泛的共識?
03“契約精神”是根本
改善營商環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著眼長遠和改革,釋放制度生產力,從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從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給城市帶來的改變,包括核心城市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倚重營商環境特別是“軟環境”的改善,城市群核心城市對其他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強等。對于一體化全面加速的膠東五市來說,青島應該成為區域改善營商環境的樣本,為膠東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城市智慧。
著名經濟學家滕泰認為,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對經濟發展助力最大,創新環境次之。換句話說,是否重視“契約精神”是城市營商環境是否良好的根本。曾有東北的民營企業家描述地方招商中的“JQK”現象:“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后再尅我們”。應當看到,重“招引”不重“服務”,傷害的不僅是地方經濟和形象,更是企業家對城市發展的長期信心。因為優質資本終將趨于理性,不會因為一時的蠅頭小利而放棄未來發展,它們更看重地方政府的公務服務水準和契約精神。在多個報告中屢次拔得頭籌的上海,無論是法治環境,還是市場環境、契約精神等,都明顯好過其他城市,所以經濟體活躍度特別高。
榜單“黑馬”寧波身上同樣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寧波雖然排位第十,但卻是提升速度最快的城市。此外,寧波也是去年GDP 20強中提升最快的城市,超越了青島和無錫,上升三位。寧波的特點是敢于改革和打破壁壘,其目前全力推動的“甬舟一體化”有幾個政策引發了廣泛討論和關注:一是寧波、舟山戶籍同城待遇,人口、資源要素等向都市區大量集聚;二是港口一體化,寧波的制造業優勢與舟山的資源優勢實現了深入融合。
為市場主體提供貼心的服務,就該更重視“軟環境”的營造,在法治、誠信、文化、公共服務等方面推動形成合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恰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所說的那樣——“決定經濟增長的是制度,而非技術”。
請輸入驗證碼